【紫荆专稿】学习习近平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紫荆网

【紫荆专稿】学习习近平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日期:2025-03-28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北京 杨宜勇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参加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国防建设等关键领域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强调了经济大省的责任、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国防建设的高质量推进,以及在实现共同富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体现了中央对国家治理、社会民生、国际视野和国家安全的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擘画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深刻体现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邃历史洞察力与宽广全球视野,展现了对中国发展脉搏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预见。讲话风格平实而深刻,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深刻的道理,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理解和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与方向,为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进一步坚定了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XxjpsgC007333_20250305_PEPFN0A001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图:新华社)

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著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和实践路径,既体现了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这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制造业这个“压舱石”。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老树发新芽”。例如,三一重工通过“灯塔工厂”建设,将传统工程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提升300%,不良品率降低85%,正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要抢占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赛道先机。深圳在5G基站密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等方面领跑全球,正是依托“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市场转化”的生态体系。更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如我国在干细胞治疗、可控核聚变等领域的投入,正在为下一轮产业变革积蓄能量。总而言之,领导干部要成为“创新明白人”,善于把握科技趋势、设计创新政策;企业家要勇当“创新领头雁”,在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中敢为人先;科研人员要甘当“创新铺路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持续突破;全社会要形成“创新共同体”,让尊重创新、崇尚创造成为时代风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江苏要先行先试、内外兼修,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著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动力。我们要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内,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对外,要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内外兼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能力水平。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推进共同富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江苏省要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为全国树立榜样,积极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坚持党领导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形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大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经济大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高质量发展始终沿著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期,必须以教育为基点,构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例如,通过推动“新工科”建设,培养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让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避免“实验室成果”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断层。在科技方面,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既要攻克“卡脖子”技术,也要布局6G、脑科学、深海深空等未来领域。例如,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九章”“祖冲之”等重大突破,正是长期投入基础研究的结果。同时,要构建“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机制,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下午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现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定信心、直面挑战,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至关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既定目标。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安全挑战增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勇于攻克难关,解决制约军队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成本管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升国防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全军官兵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军目标,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当前国家发展任务的精准部署,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深远规划,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不仅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也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等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拥护的正确道路,激励著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二级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4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梅肯 校对:李天源 监制:张晶晶
商务部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问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釜山举行会晤
国务院总理李强署名文章:“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特朗普:美中会达成更多共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