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前天(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全文2万多字,共有15个部分、61条。这是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重磅文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擘画、全程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今年2月起,中央就以基层调研、网上问卷、集中讨论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意见,最终出炉的《建议》内容十分丰富,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密码”就在这份《建议》之中。
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多年保持在30%以上,还是15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受到全球高度关注。连日来,“中国十五五规划”成为国际舆论普遍关注的热词。
香港作为国家的重要一份子,“十五五”规划对香港的影响是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四中全会闭幕的第一时间公开表示,香港会在国家发展蓝图中找准优势定位,主动对接“十五五”规划港澳篇章,把握国家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四中全会擘画蓝图,香港发展开启征程。香港如何从国家战略中获得新动能呢?无论是香港的管治团队,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好好研读一下《建议》,从中找到对接国家战略的“对接点”,打开发展的思路。
在笔者看来,《建议》博大精深,蕴藏的机遇多多。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与香港密切相关,须读懂其中的奥妙。
读懂“实体经济”为“根”注活水
《建议》提出了12项战略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放在了首位,并将“实体经济”定义为现代产业体系之“根”。与五年前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相比,“实体经济”不仅位次提升一位,而且分量明显加重。
发展经济,大国和小国的打法不同。小国依靠一两项“独门绝技”,占据产业链的某一个关键环节,“一招鲜吃遍天”,就可赚得盆满钵满,进入“富国俱乐部”,比如新加坡、瑞士都是典型事例。但“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稳”字当头,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大而全”“大而强”“大而稳”。
近年来,随著中美经济领域的摩擦与博弈加剧,暴露出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成为其“软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以实体经济为“根”,特别是“制造业为骨干”,这是正确选择。
国家以实体经济是“根”,香港主打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恰恰可为“根”注入活水。
《建议》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四个措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四个方面正是香港与国家战略的“对接点”。
内地的传统产业体量庞大,香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研发走在世界前列,“香港研发+深圳智造”已迈出第一步;下一步,可将其扩展为“香港研发+深圳智造+内地市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力度之大将前所未有,香港可纳入其中,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国家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香港的现代服务业与内地形成互补,合作机遇很多;国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涉及到交通、通讯、能源等诸多领域,香港都有争取国家支持的空间。
看清“科技创新”找准“对接点”
《建议》把科技放在了12项战略任务的第二位,而五年前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科技放在第一位。这一变化,并非说明科技不重要,而是体现出对“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众所周知,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之初,中国被动应战,“科技自立自强”显得非常急迫。现在,中国在人工智能、无人机、芯片等领域接连取得突破,应该说“自立”更稳、“自强”看好。未来五年,最紧迫的事情是把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再看《建议》对科技的表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科技自立自强”前面加了“高水平”,意味著要求更高、目标更远大;二是“科技”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是“引领”,科技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
《建议》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大举措: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香港的“必修课”,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对此著墨颇多。聚焦以上四大措施,香港均有机会介入。比如,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在推进原始创新方面拥有明显优势,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又比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香港正在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其用意不仅在于“留学香港”,还要让国际一流人才“留在香港”,这与国家战略非常契合,最易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悟透“对外开放”打造新功能
《建议》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不妨回顾一下“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表述:“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两相对比,变化不小。以前,站在中国看开放,现在是放眼世界看开放;以前著眼于“范围、领域、层次”,现在著眼于“制度”;以前是国际贸易的参与者,现在强调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规则的维护者;以前主要是以中国大市场吸引外资,现在要以开放促进中国内部的变革;以前是“实现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中、短期收益,现在是“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更看重长远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下一个五年,中国开放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开阔。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气魄,全球绝无仅有!
国家“对外开放”的定位升级了,香港要发挥好“内联外通”的作用,功能也应升级。
《建议》提出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四个发力点: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香港应围绕这四点,寻找升级路径。
以“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为例,以往,我们把香港定义为外资进入内地、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通道”。其实,“通道”的功能有限,也不能体现主动性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下一步,应推动“通道”转变为“枢纽”。比如,香港可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枢纽、人民币国际化的枢纽、国际资本循环枢纽、供应链管理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枢纽,等等。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香港要善于在国家大局下谋划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蕴藏著许多机遇,香港应认真研究、紧紧抓住。
卧薪尝胆、审时度势,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标注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方向、重点、目标和具体措施,读懂《建议》,就能看清中国这艘经济大船驶往何方,香港发展才会有新招、有新路、有新景,新动能汹涌澎湃,香港发展前途无量。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