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发展定位,香港在巩固传统优势、拓展新兴优势成就显著,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等领域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香港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指明新方向。香港应把握“十五五” 规划新机遇,更好融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局中,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全会提出应“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未来香港应在开放层次上实现更大作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对标与创建相结合,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同时,香港可在跨境数据流动、绿色标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率先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趋势又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商事规则和监管标准,成为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桥梁和示范窗口。
二是建设高能级平台,衔接“一带一路”战略。将国际调解与仲裁、融资、风险管理、专业咨询等服务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全链条、高水平的法治保障和专业化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跨境投资与合作风险,以“软联通”助力“硬联通”与“心联通”。
三是吸引国际组织集聚,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通过提供高标准专业服务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仲裁、调解等领域的国际组织和顶尖机构落户,推动香港成为国际规则协调和争端解决的重要枢纽,参与乃至引领国际商事、投资等领域规则的重塑。
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香港应将全会精神与自身科研优势紧密结合,推动创科实现从“支撑发展”到“引领发展”的战略转变。
一是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的策源能力。围绕国家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应加大力度支持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成果突破。国际高端人才与机构的集聚,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故此香港应推动大湾区“一校两园”模式实践的深度广度,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及香港本地经济产业。
二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转化生态,大胆探索“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科研设备与样品通关便利化”、“知识产权跨境保护与交易”等创新政策,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使香港的原始创新成果能够迅速在大湾区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三是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构建。香港的创科不仅要服务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更要服务于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未来应持续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以创科优势助力内地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同时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使香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和应用示范地。
共建世界一流湾区
全会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效应,既是其作为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香港实现跃迁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是要以基础设施“硬联通”支撑资源的高效流动。在一体化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口岸规则创新和流程优化,加快构建智慧高效、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为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的便捷流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以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化市场要素一体化。国际调解院的落户,极大地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环境的国际信誉。应抓紧机遇乘势而上,在市场监管、资格互认、标准对接、食品安全、医疗养老等民生与商事领域,探索更多“湾区标准”,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大湾区通行的规则体系。
三是要以产业协同“智联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香港在国际化、创科和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内地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广阔市场相结合,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香港研发+前沿探索”“深圳转化+应用创新”“全球市场+品牌服务”等的梯度布局和协同体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