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访】以香港创意架文化交流之桥 ——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紫荆网

【紫荆专访】以香港创意架文化交流之桥 ——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日期:2025-10-3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张清语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兼具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善用深厚的文化资源,秉持创新的传播理念,在香港的文化发展中扮演著关键角色,向世界游客及香港市民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助力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具国际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中心潜质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馆初心有两个,一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采访中,吴志华勾勒出这座文化宝库的使命。三年以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近30场展览为脉络,以珍贵展品贯穿古今中外,塑造出兼具传统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品牌形象。馆内展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艺术奇珍,都能在此找到展示的舞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景

跟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具有自己独特的品牌特色。“我们和北京、台北的故宫,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大家都承载著明清以来宫廷收藏的重要文物,也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展示方式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有9个展厅,展览单元多以主题而非仅按时序展示文物,且很多主题都和生活相关。同时,也善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在展出文物的同时,还会推出一些体验性的展品。“过去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观众都很喜欢这种展示方式。”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表示,将推动西九文化区(西九)及本地文创产业多元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也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品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文物与大众的纽带。吴志华坦言:“文创产品是一门挺大的学问。”在他看来,文创开发需牢牢把握三大核心:一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希望透过产品,让观众触摸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与文化底蕴,而非纯粹形式上的表达。二是与博物馆品牌形象的紧密契合,始终紧扣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定位。三是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精准洞察。唯有摸准市场需求、找准受众群体,才能让文创产品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真正走进大众生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推出如“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等一系列青年文创人才培养计划,到研究生层面,还有“中国文物研究培训计划”等文物修复、博物馆人才的培训。希望这些人才培训项目不仅能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香港的文博界、文化艺术界培育人才,日后还能为大湾区、为国家培育所需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方面的人才。

“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相当蓬勃,特区政府近几年也加强了对各行各业的支持。”2023年,文化及创意产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6%,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来说相当重要,亦具有巨大潜力。“香港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优秀的设计人才,还有相当完善的法律基础,同时也受到大湾区整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带动,为香港带来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资源、人才、市场的跨区域流动,对于IP(知识产权)的开发以及文创产业的发展都相当重要。”这些优势不仅支撑香港本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更让其具备成为一个国际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中心的潜质。“未来,我们要善用自身独特优势:一方面推动文化机构、博物馆自身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将文物与展品转化为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更要全力将香港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IP的交流枢纽,让这里成为全球优质文化IP汇聚、交易、孵化的重要平台。”

引进来:以跨文化展览促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策划每一场跨文化展览时,对话与交流始终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重视的部分。吴志华认为:“要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尊重它们的话语权,以及它们对自身文化、文明的独特诠释。”这份尊重,让香港故宫馆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成为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重要纽带。

“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来自于交流与互鉴。”三年以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经展出及正在策划约10个外国文化相关的展览,未来计划每年引进2至3个此类展览,“莫卧儿王朝瑰宝──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珍藏”及“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皆是香港首次举办聚焦莫卧儿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大型展览。吴志华表示,在策划此类展览的时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尤其重视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让中外文化元素产生互动和对话。“最近的‘莫卧儿王朝’相关展览也是如此,莫卧儿王朝是16到17世纪南亚地区一个很重要的王朝,其中也包含很多文化交流的元素,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当地宫廷文化和宫廷艺术品的创作。”

11月20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举办“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特别展览,是继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第二次直接与亚洲地区博物馆合办埃及文物大展,突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作为亚洲的全球性博物馆的角色。“我们会用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文物,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整体呈现方式会和上海的展览有很大不同。”在此次展览中,也会采用跨文化方式,展现中国和埃及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

走出去:以数字技术建文化交流桥梁

“除了‘引进来’,香港故宫博物馆会也重视‘走出去’。”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凭借地理位置、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国际沟通网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团队容易和外国接触,团队中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研究员,在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时更有优势。

吴志华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科技之间的深度联动,能够成为香港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助力。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文化传播的“催化剂”。“数字技术可以打破地理空间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突破语言壁垒。将来我们希望能推出更多数字展览,让它们‘走出去’,也希望能把更多关于其他国家文化艺术的数字展览带到香港。”

开馆三年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在展览中加入了很多数字展示、沉浸式展示,收获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过去三年,我们做了28个展览,其中运用数字技术、新科技打造的数字展示展品大概有140多个。”在吴志华看来,技术从来不是目的本身,“我们始终谨慎把握数字展览的核心,以内容与文化内涵为根本。绝不会为了追求技术上的炫技、视觉的惊艳,就忽视文化传播的本质,让观众看完只剩‘好玩’的印象,却没留下关于文化的深刻体验。”

所以,怎么让展厅里的实体文物和运用新科技的数字展品和谐共鸣呢?吴志华馆长认为“‘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即是“虚实对话”的典范之作。“我们选取了6组来自故宫博物馆的建筑文物相关内容,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沉浸式技术将其进行重构。观众在沉浸式场景中,既能透过视觉、听觉,直观感受纹样的细腻美感与建筑的恢弘气度,更能在互动中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工艺技法与文化寓意。”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重视社交媒体在推动文化艺术传播方面的作用,计划通过多元社交平台,开拓与青年对话的新渠道,探索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著很高的热情,乐于欣赏和参与相关活动。所以我们会更多地利用社交媒体,开拓更多渠道和他们沟通。”在吴志华看来,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代代传承,更在于持续创新。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给年轻人更多参与的机会,是激发青年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以社交媒体为纽带,鼓励更多年轻人深入理解文物背后的内涵,更期待他们能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用年轻人的视角与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近年我们尤为关注中东地区,像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需求旺盛,更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作为新兴文化市场,也成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重点布局的方向。“我们正积极探讨将优质展览带到中东与东南亚的可能性。”他提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大量观众来自东南亚,如何深化与这一群体的互动,同时搭建与当地文博机构的合作桥梁,已成为馆方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

在吴志华看来,文明进步的根基在于相互对话、彼此滋养。通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脉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绽放新彩。未来,他期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能持续搭建跨文明交流的桥梁,让文明互鉴的轨迹跨越山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过枝桃蝠纹盘
“‘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以“故宫纹样”为主题,通过提取宫殿建筑、陶瓷、织绣上的纹样,结合创新的数码技术,呈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图中展品取材自过枝桃蝠纹盘纹样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1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梅肯 校对:郭孟琦 监制:张晶晶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今举行 香港站路线全长约十公里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
中华体育精神颂十五运站宣传片上线
陈茂波: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料可顺利达到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