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海明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与民生改善,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面对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部署,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对接“十五五”规划,积极融入国家大局,发挥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枢纽”功能,并以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为驱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担当更关键角色。
“十五五”规划聚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着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突破与社会全面进步等多重目标。从宏观经济层面观察,规划不仅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也为香港更深层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历史机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体应充分发挥其独特资源与优势,在与其他经济体的互补关系中实现共同发展。对于香港而言,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自由港经济模式、法律与专业服务的国际化能力,以及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联系,构成了其在国家发展蓝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分工与贸易理论则进一步揭示,通过明确分工与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效率最大化,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香港作为内地通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可在分工协作中充分发挥其连接内外的独特角色,不仅为内地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能借此推动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正如熊彼特创新理论所指出,技术进步与市场创新是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香港作为全球创新科技的重要节点,应进一步强化科研资金筹集、国际合作与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助力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不仅是香港自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使命。
主动拓展国内大循环参与角色
在全会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香港应主动拓展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参与角色,依托自由港优势与国际网络,加强与内地经济需求的深度衔接。例如,在跨境电商、先进服务业、高端商品流通等方面,香港可发挥桥梁作用,协助内地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将国际资源引入内地,实现双向互通、双轮驱动。
金融领域是香港的传统优势,也是深化联通的重要抓手。香港应加快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与内地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特别是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及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探索制度创新。透过“南向通”、“债券通”等平台,香港可进一步扩大资本双向流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并探索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试点,成为内地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在专业服务领域,香港可依托其国际法律、会计、仲裁等专业能力,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市场。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及监管规则等方面,亦可助力内地与国际接轨,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提升整体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建设,亦为香港融入国家大局提供广阔空间。香港可发挥国际融资平台、专业服务中心及贸易中介枢纽的作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资本、技术与制度支援,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经济枢纽的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为香港提供深入参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机遇。香港可与深圳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协同创新;亦可与广州、深圳在航运、物流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世界级港口群,提升区域联动与全球竞争力。
“资本+技术+制度”三位一体
此外,香港可加强与海南自贸港的联动发展,探索制度创新,发挥在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国际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高效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作为国际港口城市,香港在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亦具备专业能力,应与内地沿海城市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在积极拓展区域合作与产业联动的同时,香港亦须从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出发,把握资本与技术这两大核心驱动力,进一步强化其“枢纽+引擎”功能,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战略支撑。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视角审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与创科枢纽,正是连接全球资本、技术与制度的关键节点。一方面,香港的国际化市场体系及法治环境可为内地引入稳定且高效的国际资本,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与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香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促进全球创新技术在内地的高效应用,缩短从研发到商品化的周期,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内地产业向高附加值链条迈进。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香港的发展效应不仅局限于本地,而是在区域联动中发挥强大外溢效能。根据集聚经济效应理论,香港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企业与资本,并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专业合作,实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香港在高端金融与专业服务领域具先发优势,深圳则在创科与制造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两地深度融合可提升区域整体效率,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并带动中西部地区融入全球市场,实现协同发展。
(作者系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