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慧娟
2022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习主席的殷切期望让刚接过房屋局局长任命书的何永贤深感肩头千钧重担。彼时,香港公屋综合轮候时间高达6.1年,有约11万住宅楼宇分间单位,不少基层家庭挤在狭小逼仄的㓥房里,老人在阁楼上蜷曲度日不得翻身、孩童在床沿手撑书本写功课的场景,成为这座国际都会最刺眼的民生痛点。上任三年来,何永贤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书写这份给香港、给祖国的答卷。

“救生艇”起航: 让客厅里放下一张全家围坐的餐桌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落区探访的场景。”何永贤的声音低沉下来。那是2022年8月的一个午后,她走进九龙一处㓥房集中的旧楼,不足5平米的空间里,陈伯在狭小的角落做饭,头顶吊扇吱呀作响摇摇欲坠,墙角堆著受潮的被褥,马桶就在砧板的下方;隔壁单元,单亲妈妈李太带著两个女儿居住,孩子写功课只能轮流坐在床沿,空间逼仄导致两个孩子矛盾频发,时常斗嘴打架。这样的场景,在落区探访中不断重现,让她深刻感受到基层市民对安居的迫切渴望。
“要让他们尽快脱离‘苦海’。”何永贤说,特首提出“简约公屋”的构想就是想要为香港市民建造一艘又快又便捷的“救生艇”。但“救生艇”的起航之路布满了荆棘。选址时要协调不同部门的土地规划,立法会拨款需要反复沟通说明,施工中要破解既要快、又要好的平衡难题,“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
“要有把民生放在首位的担当。”何永贤回忆,彩兴简约公屋项目曾因管线迁移受阻,她带著团队现场办公,协调水务、电力等多个部门联合审批。为了提速,项目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先在大湾区内地工厂制作钢结构组件,再运到香港现场拼装,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约20%,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这不是简单的‘搭积木’,每个组件的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以技术创新为例,实现“速度与品质兼顾”,是“简约公屋”建设的核心。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MiC在公营房屋的应用,房屋局自主研发“BIM系统化地基工程设计”,并与NAMI(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合作研发新型密封材料,既保证安全又缩短工期。
2025年初,元朗简约公屋首批单位交付,不少像陈伯一样的长者成为最早入住的居民。新居虽只有8平米,但配备独立卫生间,租金不足市场价格的五分之一。她特别提到,项目选址始终坚持“便利优先”,像牛头角项目临近地铁站,周边商超、学校等配套齐全,让住户“搬得进、住得惯”。
申请热潮更印证了项目的民生价值。截至今年7月底,元朗和彩兴两期简约公屋申请共收到近22,220份。最让何永贤动容的,是大家对新家的期待,“我最开心的是看到市民搬新居时拿著钥匙开锁的那一刻”。在入伙现场她亲眼见到,有个6岁的小女孩平时要睡到上午10点多,搬新家那天清晨6点就兴奋地起床,拉著父母的手迫不及待要进新家看看。“当孩子在宽敞的客厅里跑跑跳跳转圈圈,那种对生活的雀跃,让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深受触动。”
有位从深水埗㓥房搬入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的住户是受益者之一,她之前住的单位月租要5,000多港币,空间挤迫得转不开身,如今三至四人单位租金仅1,600多港币,极大减轻了生活的负担。不少搬进简约公屋的家庭都和她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婆婆搬入攸壆路单位后特意寄来感谢信,说终于能在客厅摆下一张餐桌,全家团团圆圆、围坐吃饭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截至今年10月,已有4,400个简约公屋单位投入使用,按照计划,年底前还将有5,000多个单位完工,全年交付量约1万个,2026年更将有约2万个单位,2027/28年度前3万个简约公屋将如期落成。“每个住户早一年入住简约公屋,就能省下差不多5万元租金,住五年就是二十几万,这对基层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储蓄”。
“未来房屋局还将持续优化营运管理服务”,何永贤介绍说,“至今,我们已批出四份服务合约,余下项目也将按进度招标,确保住户获得优质的居住体验”。
阶梯筑梦:让青年向上流动之路更通畅
“解决基层住房困境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让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希望。”何永贤说,从出租公屋到绿置居、居屋,再到私人楼宇,每一级阶梯都有最新的政策调整。三年前,香港的资助出售房屋与出租公屋比例为7:3,大量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望楼兴叹”,年轻夫妇攒够首付却抽不中居屋,成为新的难题。
“房屋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像阶梯一样,让不同收入的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今年《施政报告》中,房屋局推出丰富置业阶梯的新政,让这条“置业阶梯”更加通畅。最受关注的,是绿表与白表申请人的比例调整,从原来的4:6提升至5:5。“很多公屋住户住了十几年,有了一定积蓄,想拥有自己的房子,我们要给他们更多机会。”何永贤称,未来五年资助出售房屋供应还将大幅增加,比例调整后,绿表和白表申请人的中签概率反而都会提升,其中白表人士购买居屋的机会有望提升25%。
针对年轻人的置业难题,新政更是给出了“大礼包”:40岁以下白表青年申请人可多获一个号码,“白居二”配额从6,000个再增1,000个,达到7,000个,其中一半专门留给40岁以下青年或一人申请者。“年轻人是香港的未来,不能让他们被住房压得喘不过气。”何永贤介绍,为了提高配额使用率,团队研究发现以往约15%-20%的批准信因申请人已购私楼或居屋而作废,“今年我们会加大批准信发放量,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受益。”
除了增加配额,房屋局还在逐步扩大资助房屋面积。“面积不是越大越好,要在供应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何永贤透露,目前已开始逐步提高居屋和绿置居的面积比例,同时将居屋及绿置居的转让限制从15年缩短至10年,这样既能让业主有更多流通空间,也能让房屋资源更高效地流转。
对于长者群体,“楼换楼”计划的推出让不少老人实现了“安居梦”。政策允许长者出售原有较大面积单位后,以绿表资格购买小型单位,既降低居住成本,又能选择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社区。
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房屋供应能力的大幅提升。“过去三年,我们正在扭转‘头轻尾重’的局面。”何永贤拿出一组对比数据:2022年上任时,首五年公营房屋供应仅10.5万个;如今计入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后,首五年供应量达18.9万个,较本届政府上任时增加约80%。“未来五年,传统公营房屋平均每年建屋量达3万个,有了充足的供应,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置业阶梯。”“房屋供应是系统性工程,我们既要‘建得快’,更要‘建得好’,让市民不仅有房住,更能住得安心。”何永贤强调,“未来,房屋局还将深化置业阶梯改革,研究优化‘租者置其屋计划’等政策,回应社会多元需求”。

科技赋能:让建房更高效,住家更安心
“很多人以为建房子靠的是人力,其实现在靠的是科技。”何永贤说,“BIM(建筑信息模拟)系统将每一栋楼的结构、管线都清晰呈现。我们自主研发的‘建房大脑’,能让工期缩短,成本降低”。
最让她引以为傲的,是BIM技术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何永贤解释,现在通过BIM系统,能将地底岩层的变化精准建模,桩柱的深度、粗细、密度都能精确计算,“平均每栋楼能节省100万元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返工,大大缩短工期。”彩兴路18层的简约公屋,就是靠这套技术实现了“一年半完工入住”的奇迹,比传统施工方式节省了两年多时间。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让建筑工地变得“更聪明”。在传统公营房屋的施工现场,喷涂机器人精准地给墙体上色,搬运机器人将沉重的材料送到指定位置,“这些机器人不仅效率是工人的3倍,还能避免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何永贤介绍,这些机器人还因应香港的特色做设计,“比如喷涂机器人,我们针对香港潮湿的气候调整了涂料配方,让漆面更耐用”。
科技不仅用于建房,更融入了屋邨管理的方方面面。清洁机器人每天定时清扫楼道,还能检测地面污渍自动重点清洁;前线管理人员配备的行动装置,能实时记录房屋维修需求,拍照上传后系统自动分派工单。
去年超强台风来袭时,超前部署的应急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前台风过后才忙著救灾,现在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何永贤回忆,台风来临前,“我们对地盘的棚架进行加固,还在易水浸区域设置了挡水板。”台风过后,所有公共屋邨均无重大损失。
共生共荣:让屋邨不只是居住的地方
“管理83万套公屋,服务200多万居民,相当于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这不仅是建房,更是建社区、建生活。”何永贤心里存放著一本厚厚的“屋邨生活白皮书”,里面记录著从儿童托管到长者关怀的各项服务规划。“我们要让屋邨成为一个有温度的社区,让居民不仅住得安心,更住得开心。”
各简约公屋在物业管理加非政府组织联合营运下,开设不少兴趣班予居民参与,包括电脑、艺术、体育等,配备专业社工及志愿者提供支援或学业辅导。不少参与计划的青少年,成绩明显提升,性格内向、自卑等问题得以改善,个人发展空间也显著拓宽。
“共筑.创业家”计划的推出,让屋邨商场变成了“创业孵化基地”。该计划为创业者提供租金优惠、创业培训及宣传支持,房委会旗下舖位提供免租期。计划实施以来,已在10余个屋邨铺开,连同商界的参与,共提供舖位60余个。
社区服务的完善,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简约公屋从一开始就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何永贤介绍,居民申请简约公屋时,社工就会提前介入,帮助解决找工作、转学校、搬家等问题;入住后,社会福利组织会定期开展活动。
《简朴房条例》的通过,更是让住房保障有了法律的支撑。“以前㓥房问题没人管,现在我们从法律上设定了最低标准。”分间单位必须满足8平方米或以上面积、独立卫生间、消防安全等要求,“条例今年10月3日刊宪,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给了业主一年的登记时间和36个月的宽限期以进行改造,既保障租客权益,也给业主留出了整改空间。”条例通过前,房屋局进行了近百场咨询会,收集了上千条意见,“我们要让政策既刚性又有温度,真正解决问题。”“简朴房”规管通过立法确保居住环境达标,同时保障租户和业主合法权益。何永贤强调,核心是让居住环境“提质升级”,让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共享成果。
此外,旧邨重建也在稳步推进。“旧邨是香港的城市记忆,重建不仅是重建楼宇,更是重构社区生活、提升民生品质的过程。”施政报告明确推进马头围邨、西环邨重建,研究模范邨重建计划,何永贤将其视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民生工程,她表示,这绝不是“推平重建”那么简单,而是要带著“人情味”推进。“我们要让旧邨焕新后,居民住得安全、过得舒心,更能留住满满的社区记忆”。

不负使命:让每个家庭都有安居之所
“落区探访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何永贤的手机里,存著几百张落区时拍的照片,有居民搬新家的笑脸,有孩子在新房间写功课的场景,也有老旧㓥房的现状记录。“只有走进社区,才能知道居民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检验我们的工作有没有成效。”
三年多来,她的足迹遍布香港的各个屋邨和各区。基层探访中收集的各类意见建议,成为政策优化的重要依据。这些来自基层的反馈,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以前我们的公屋设计著重考虑居住,现在会根据居民反馈增加很多细节。”何永贤举例,有居民反映公屋的厨房太小,团队就调整了设计,扩大厨房面积并增加储物空间;有长者反映洗澡时容易滑倒,就在卫生间安装了防滑扶手,“每一个细节的调整,都能让居民的生活更方便一点”。
面对未来五年的规划,何永贤的目标清晰而坚定:“继续缩短轮候时间,向2026/2027年度4.5年的目标迈进;丰富置业阶梯,让更多年轻家庭能买得起房;推动老旧屋邨重建,让居民住得更舒适。”她特别提到了模范邨的重建计划,“这座70多年的老邨位置在北角,我们要把它重建为现代化的智慧屋邨,既保留历史记忆,又提升居住品质”。
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联动,为房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和内地城市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优势互补。”何永贤介绍,简约公屋的组件在大湾区内地工厂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即将举办的“共筑.智能峰会”,将邀请内地和国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建筑科技的发展方向,“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在房屋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作用”。
谈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何永贤坦言:“土地供应永远是最大的挑战,还有部分市民对政策不理解,需要我们反复沟通。”但她从不气馁,“每当我看到居民搬入新家时的笑脸,听到他们说‘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她至今记得元朗攸壆路项目入伙时,那个6岁小女孩在新家转圈的笑脸。
“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楼宇,每一个家庭的乔迁之喜,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何永贤的办公桌上,摆著一张四岁小女孩的画,画的名字为《衷心谢谢你》,这是彩兴路简约公屋首批入住居民代表送给她的礼物,“这张画是我的‘动力源泉’”,她眼底带著动容,“房屋不是冰冷的砖瓦,是每个市民的尊严与希望”。
三年间,公屋综合轮候时间降至5.1年,较本届政府上任前整整缩短一年,“头轻尾重”的供房困局正在扭转。这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特区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住房的坚定承诺,也是何永贤带著团队日夜奔波的辛苦,更是无数家庭重获新生的温暖缩影。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1月号)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