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钟怡:「一国两制」下澳门中葡文化交流探析-紫荆网

【紫荆论坛】钟怡:「一国两制」下澳门中葡文化交流探析

日期:2025-01-0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钟怡 |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澳门的中葡文化交流具有坚实的历史、语言和社会基础。回归二十五年来,澳门利用其独有的中葡双语、「一国两制」制度和多层次平台等方面优势,推动中葡文化交流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较为规范的文化交流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未来,澳门应继续发挥中葡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双语人才培养,完善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打造对外交流的「澳门模式」。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要基础,文化交流则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与葡语国家文化在澳门互鉴交融,赋予澳门中葡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地位。当前,中葡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迎来最佳历史机遇。中国与葡语国家必须重视澳门中葡平台作用,以经贸发展为驱动、打造共同繁荣格局,以文化交流为辅助、完善人文交流机制,以价值传播为支撑、塑造良好伙伴关系,构建中国—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

 

中葡文化交流的基础

 

一、「一国两制」确保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一国两制」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澳门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既能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又能获得中国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持下开展对外交流。回归以来,澳门将「远交近融」作为发展战略,在「远交」中不断推进和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在「近融」中逐步加强与内地省市的人员往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澳门特区有权与外国互设官方、半官方机构。同时,澳门与葡萄牙、巴西、佛得角等多个葡语国家互免签证,有效增进了与葡语国家的人员往来。

澳门的法律制度为中葡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澳门现行法律是以葡萄牙法律为基础的。回归后,澳门结合了葡萄牙法律、澳葡政府法律、中国内地法律和香港的某些法律(如经济法、会计法和商法等有关条款),以及华南地区尤其是澳门本地的风俗习惯,打造了「一国两制」方针下独具特色的法律多元混合体。

与回归前不同,澳门的法律条例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官方语言——中文及葡萄牙语,司法中使用中文的比例也有所提升,法律职业群体中特别是法官、检察院司法官、律师不再只由葡人担任。以中文为母语的本地居民不断加入法律职业群体,彰显了澳门中葡文化的特色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与澳门终审法院长期合作,不仅授权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直接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更进一步收集翻译葡萄牙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经典裁判文书,为中国审判实践提供相关经验。

2023年,澳门大学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设立中国—葡语国家司法法律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中国与葡语国家法律研究,培养国际复合型法律人才,建设中葡法律和案例资料库以及法律动态信息库。

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澳门与葡语国家搭建了多层次交流平台。澳门积极参加国际葡语组织,葡语国家也在澳门设有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安哥拉驻澳门总领事馆以及莫桑比克驻澳门总领事馆等官方机构,葡萄牙经贸促进会、东方葡萄牙学会等半官方组织,澳门巴西之家协会、澳门佛得角友好协会、澳门安哥拉协会等民间组织。

此外,澳门基金会常年对澳门葡人之家协会、澳门葡文学校基金会、澳门国际研究所、澳门退休、退役及领取抚恤金人士协会及澳门土生协会等葡语社团及机构展开资助,助其开展文化活动,培养本地人才,至今累计资助金额超过4.7亿澳门币。

二、贸易交往带动中葡文化交流

澳门与葡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葡频繁的贸易往来能够带动文化交流。一般而言,国际文化交流都是在双方多年贸易的基础上缓慢进行的,贸易往往会带来文化以及思想的碰撞与相互交融。早在16世纪,随着葡人东来,大力拓展海上贸易,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脚步,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澳门达到了新的高潮。如今,澳门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葡论坛是中国目前唯一以语言为纽带的多边合作机制,已覆盖所有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其积极推动下,中国与葡语国家加快了经贸往来,贸易额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在2003年论坛成立之初,中国与葡语国家的贸易额仅为110亿美元,至2011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21年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增长超过19倍,合作领域也从最初的7个增长至20余个。2023年,中国与葡语国家贸易额已达2,209亿美元,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快速发展的贸易交往进一步带动了中葡文化交流,将澳门建设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中葡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为中国和葡语国家在贸易、投资、会展、文化等领域合作提供实体性支持被提上日程。

三、宗教活动为中西文化在澳门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宗教活动为中西方文化在澳门相融提供了有利条件。16世纪,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留权后,罗马教皇宣布成立天主教澳门教区,任命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为澳门主教,统筹中国、日本、朝鲜等国教务。天主教会为教会和澳门居民建立了沟通桥梁。随后教会创办学校,带来西洋音乐,传播宗教文化,进而诞生了中西交融、多元开放的澳门文化,不乏学者将这种融合了华人儒家气质和葡人拉丁性格的文化称为「咸淡水文化」,认为澳门在文化的相容性和排他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维持了「多元交融、中葡融汇」的和谐模式。

如今,澳门宗教种类繁多,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等众多教派林立,宗教团体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拥有17年历史的「启建十方法界圣凡冥阳水陆普度大齐胜会道场」、11年历史的南屏济公慈莲佛圣诞祈福消灾法会、10届的澳门陈靖姑民俗文化节、13届的世界大伯公节等。2024年,澳门基金会对25个宗教社团的共计64项活动开展了资助,资助金额超过1,200万澳门币,为澳门宗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表1:2003-2023年中国与葡语国家进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统计数据编制。

 

四、中葡双语人才成为文化交流保障

葡语国家和地区均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和交流工具,合作意愿较强。澳葡政府管治时期,葡语便是澳门的官方语言,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回归后,作为世界上唯一同时将中文和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区,澳门长期致力于培养中葡双语人才,特区政府积极建设中葡双语人才、企业合作与交流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造中葡双语人才资料库。在澳门的首个五年计划中,特区政府制定葡语专业人才培训计划,鼓励考取葡语相关专业认证资格,大力培养语言、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中葡双语人才。

澳门土生葡人传承特色土生文化,促进中葡文化交流。有学者将澳门文化归为三类:一是华人文化,二是葡萄牙人文化,三是土生葡人(混血儿)文化。数百年来,不同群体在澳门共同生活、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外叙事相结合、中国视角与世界视野兼顾共融的对话范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生葡人文化。澳门早期社会生活中,葡萄牙文化和土生葡人文化较为突出,后华人文化逐渐成为主体。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部分土生葡人迁居葡萄牙、巴西乃至东南亚国家,将澳门土生文化带去当地并逐步发扬。截至2023年,澳门有土生葡人13,000余人。土生葡人大多精通葡萄牙语、粤语,也有独属的澳门土生葡语(Macanese Patuá),他们作为双栖文化甚至多栖文化的传承者,精通多种语言,既继承了中华文化、葡萄牙文化,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生葡人文化,从而成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实质性的联系纽带。
 

澳门中葡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成就

 

一、艺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要加强「五通」,其中「民心相通」也就是要做到人民的沟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上,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明互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机遇。中国与巴西互办的「文化月」活动、葡萄牙中国电影周、2023年揭幕的中国援莫桑比克莫中文化中心,都在葡语国家人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向葡语国家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特区政府致力于将澳门打造成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澳门文化局定期举办「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和「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其中「葡韵嘉年华」至今已举办26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个葡语社群参与。创办于2008年的「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系列活动,是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纽带的一大板块,亦是多元文化汇演的一大盛会,截至2023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更在近年新增「葡语国家宣传片创作比赛」「葡光十色」造型艺术展、「镶嵌中葡」艺术摄影展(横琴)等活动。自2018年起,特区政府每年举办「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以此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启动项目,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艺术精英齐聚澳门,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文艺活动,促进友谊,共谱中葡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作为澳门土生葡人社群独特的艺术表演活动,土生土语话剧是澳门艺术节「独此一家」的代表节目,反映了土生葡人社群的语言、思想和生活,是研究澳门土生葡人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径。土生土语话剧于2017年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澳门艺术节开展的土生土语话剧,不仅有助于团结和凝聚土生葡人社群,更进一步吸引了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游客参与,帮助各国人民探索土生葡人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民心相通。

二、教育培训加强人员往来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重视与葡语国家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合作,「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是构建澳门中葡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区政府与澳门高等院校从不同层面推进各项工作,包括增加中葡双语人才储备、促进专业课程多元发展、提升师资队伍品质、建立资料库帮助教学研究。2014年,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等六所院校组建「培养中葡双语人才工作小组」,围绕葡语师资培训、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育及中葡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等开展各项国际合作计划。2017年,澳门高等教育局与葡萄牙大学校长联盟、葡萄牙理工高等院校协调委员会签署《关于采用澳门高校联合入学考试结果的合作协议》。2019年,特区政府与葡萄牙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文凭与学位自动认可的谅解备忘录》。如今,澳门学生可通过四校联考成绩直接报读葡萄牙相关高等院校并获得学位认可,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中葡双语人才。2021年,澳门特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特别指出,发挥澳门在大湾区葡语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建设,推动与葡语国家缔结姐妹学校,在节庆活动中加入葡语国家文化元素,拓展和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民心相通。

此外,在特区政府发布的《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2021-2030)》及《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双语人才的细化工作方向,同时通过成立中葡论坛(澳门)培训中心及国际葡萄牙语培训中心、设立奖学金和专门资助计划等各种政策和措施推进相关工作。2011年,中葡论坛(澳门)培训中心成立后,每年向葡语国家和澳门的公务人员、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短期培训课程。如表2所示,截至2023年,培训中心共举办54期研修班(其中6期为网络研修班),内容涉及葡语国家基建、环保、商法、公共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累计邀请葡语国家1,488人次来澳研修交流。

三、学术交往建立沟通桥梁

澳门高校以葡语国家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对象,成立了一批智库研究机构,产出颇丰。2014年,特区政府成立培养中葡双语人才工作小组,围绕葡语师资培训、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育及中葡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等开展各项国际合作计划,后升级为人才联盟。其研发的「中葡葡中公文辅助翻译系统」、手机应用程序「中葡通Diz Lá」等翻译系统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政府人员及游客提供了翻译服务,应用广泛。2017年,澳门大学成立中葡双语教学及培训中心,开办了葡萄牙文学工作坊、口译工作坊、法律翻译短期课程、葡语方言工作坊和名家讲座等项目。2021年,澳门大学联合葡语国家及内地高校成立「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葡语国家学术图书馆联盟」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学术图书馆葡语资源联盟」,为多个高校图书馆创建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机制,建立联合目录,整合学术资源,相互提供支援合作。

另外,澳门葡语国家研究学术成果斐然。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与中葡双语教学及培训中心共同修订及出版了《中国历史文化系列漫画丛书》,以中、英、葡三语讲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加深澳门及葡语国家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连续编撰《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17-2018)》、《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18-2019)》,综合分析评估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澳门理工大学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编写葡萄牙语语言学研究专著《巴西葡语与欧洲葡语:百年对话》(Português brasileiro eportuguês europeu: um diálogo deséculos),对欧洲葡萄牙语与巴西葡萄牙语进行语言学角度的对比分析,帮助葡语学习者深入了解葡语作为多元中心语言的使用实践;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出版的《葡语国家国情与中国澳门的重要作用研究》(中文),《中国和葡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从零星的双边交流到全面的多面平台》(China and Portuguese-speaking Small Island States:From sporadic bilateral exchanges to a comprehensive multilateral platform)等中英文论著,持续为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学术支持。

1999年,澳门首个网上阅读平台「澳门虚拟图书馆」成立,随后进一步增设葡文版网站。2019年,「澳门记忆」文史网成立。如今,「澳门记忆」葡文版网站共典藏6,715份葡文资料,其中包括3,121张图片、3,108份文字、358份文献、117部影片,推出9篇葡语专题文章以及网上展览《寻找澳门》(À Procura de Macau)和《蓦然回首旧景不再》(O que foi não volta a ser),成为澳门中葡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表2:2011-2023年中葡论坛(澳门)培训中心学员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葡论坛(澳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数据编制。

 

四、中医药合作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化

中医药产业不仅是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中的重要产业,也是横琴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澳门自2011年起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传统医药领域开展合作,协助世界卫生组织筹办了14期区域间培训工作坊和14期本地中医药培训工作坊,为超过2,500人次的世界各地卫生官员,尤其是「一带一路」及葡语国家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专业培训。2011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贯彻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在横琴正式启动,该产业园成立后,充分发挥澳门对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以葡语国家为切入点,为中医药产品国际注册和贸易提供服务。2018年,「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成立,为海内外青年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并将中医药合作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扩大至其他非洲葡语国家。如今,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有13款产品在莫桑比克注册成功,9款产品取得巴西的注册备案上市许可,与中葡论坛及葡语国家卫生部合办了18期面向葡语系国家中医药主题培训项目,开展逾30期中医药专业培训、中医外语专业培训、交流沙龙、海外实践等活动,与葡萄牙、莫桑比克、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的十所中医药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累计培训了600多人次的专业人士。

此外,澳门也与葡萄牙食畜总局、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等政府机构建立合作网络,促进中医药产品在葡语国家和欧盟国家的普及应用。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波尔图大学医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在临床医学研究合作、学术活动、中青年骨干医生人才培养、护理人员短期培训交流、专家及人员互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02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澳门)、澳门卫生局中医服务发展厅的支持下,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与葡萄牙红十字健康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就中医药合作办学、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开展合作。

 

澳门中葡文化交流的前景与建议

 

 澳门与葡语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在历史、语言、制度等多方面共通,文化交流成果斐然。澳门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将为中葡文化交流互鉴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澳门中葡文化交流也存在明显不足:第一,「澳门平台」在葡语国家知名度不高,缺乏有效整合,并未形成产业集聚及中葡品牌效应,葡语国家与中国合作时,往往偏好与中国内地直接交流;第二,中葡文化交流如何与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目标一致,如何契合国家赋予澳门的「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第三,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教育合作缺乏完善的后续跟踪机制,尽管不少葡语国家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其国家担任要职,却未能与中国母校保持紧密联络,难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第四,相关数据论证的收集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政府缺乏集中及时更新多部门、跨部门有关中葡文交流的数据,难以确保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权威性;第五,葡语国家分布范围广泛,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异显著,实地考察难度大,尤其是研究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态度和意愿,对拓展民间交往的研究仍然较薄弱。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带动下,澳门的中葡文化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首先,发挥中葡平台优势,完善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随着澳门当选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澳门再增一张亮丽的「金名片」。澳门可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深化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角色,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因此,澳门可充分发挥「社团社会」优势。截至2024年6月,在澳门登记的社团共11,904个,涉及葡语国家的主要社团超过10家。利用数量庞大的民间社团及友好协会,发挥民间动能,鼓励社团赴中国内地及葡语国家开展文化交流,通过演出、讲座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中华文化与葡语国家文化,宣传澳门的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功能与定位,尤其是澳门具备充足条件提供中葡互译、法律咨询和商业配对等多种服务,打造澳门品牌的「金名片」。

其次,优化中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设澳门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在《澳门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五年行动方案》中,便将中葡双语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推动产学研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增设奖学金制度、优化海外人才回澳发展的政策环境列为重点目标。因此,为建设澳门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可鼓励澳门高校参与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工作,采取内地与澳门联合培养方式,为葡语国家提供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等更多专业服务以及人才支援。同时,也应针对葡语国家来澳留学生建立后续跟踪机制,邀其学成归国后定期返澳考察,助其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真正「联络人」。

再次,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青年作用,打造中国对外交流的「澳门模式」。培训一批精通双语及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具备沟通表达能力的青年充当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访谈及听取有经验的学者及操作人对中葡文化交流的建议,将中葡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质效化;甄选语言基础好、沟通能力强、热衷国际事务的澳门青年,参访国际组织,拓宽视野,投身澳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理清对外宣传路径,打造对外传播交流的「澳门模式」。

最后,加强互联网建设,促进中葡信息互通共享。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中葡双方在政治、经贸、人文合作方面更加密切,司法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但是,大部分葡语国家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仍较为落后,需要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因此,中国可与葡语国家分享信息化建设成果,澳门可与中国内地、葡语国家的主流媒体共同建立葡语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领域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网络,向葡语国家民众讲好「一国两制」的澳门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10-12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