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首创类器官抗体检测平台 精准评估抗体和疫苗功效-紫荆网

港大医学院首创类器官抗体检测平台 精准评估抗体和疫苗功效

日期:2025-08-28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的团队成功建立全球首个基于鼻黏膜类器官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平台”,能够更真实地模拟病毒在呼吸道中的感染,从而准确评估抗新冠病毒抗体及疫苗的有效性。

相比现时科学界所采用的病毒中和测试方法,参与这项研究的团队成员、传染病学讲座教授兼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袁国勇教授表示:“这项研究革新了我们长期依赖基于细胞系抗体中和功效的评估方法。透过呼吸道类器官平台,我们能更准确评估中和抗体在人体内的实际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成为未来检测呼吸道病毒中和抗体和疫苗功效的新一代金标准。”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 )正在积极推动与类器官技术应用于药物开发,利用类器官平台可快速、高效地进行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加快抗体药物的上市进程。领导这项研究的助理教授周婕教授阐释:“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使用细胞系进行实验并不能真实反映抗体在人体内的实际效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更贴近人体生理环境的评估平台,成为抗体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挑战。”

港大医学院团队的创新成果有望为其他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全新平台,大幅加快全球抗病毒抗体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

首创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

2020 年初新冠病毒病爆发,全球科学家迅速研发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药物(monoclonal antibody drugs)。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ACE2 受体结合,降低感染风险,并获紧急批准用于治疗高风险人群。

周婕教授联同系主任杜启泓教授,以及袁国勇教授的团队,与国际类器官先驱、荷兰Hubrecht Institute 的 Hans Clevers 教授早于 2017 年开展国际合作,成功建立了源自肺干细胞和鼻腔细胞的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通过不断优化,团队建立了标准化的鼻黏膜、气道和肺泡类器官,实现完整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体外重建和大规模扩增,现已成为呼吸道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先后于 2023 和 2025 年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这些呼吸道类器官能够准确重建呼吸道组织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模拟人呼吸道的生理环境,为抗体药物的效能评估提供更真实可靠的平台,突破传统细胞系的局限。

精准评估助力抗体和疫苗研发

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将鼻黏膜类器官用于中和抗体活性评测,结果发现,这种新方法比传统细胞实验更准确。以 VIR-7831 抗体药为例,其抗病毒效果于传统细胞测试中并不显著,FDA 因而随即撤销了 VIR-7831 抗体药的临床使用。但其后多个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在Omicron 变异株流行期间,VIR-7831 仍能有效预防重症和死亡。在港大医学院的类器官平台中, VIR-7831 以及同类的许多抗体展现出高度抗病毒活性,与 VIR-7831 临床有效性高度吻合。同样地,另一类在动物实验中有效的 S2 抗体也在类器官中表现出远高于细胞系测试所显示的抗病毒功效。

事实上,类器官中病毒受体的“数量”和蛋白酶的“种类”,都更接近人呼吸道的真实环境,因此能真实地预测抗体药物在人体的临床效果。这不仅提升了对新冠病毒抗体的评估精度,亦有助未来帮助开发具临床潜力的治疗性抗体或疫苗,亦为其他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平台。

随著 FDA 于今年 4 月宣布重大政策转变,鼓励采用类器官技术开发药物,并计划于未来三至五年内逐步取消对动物实验的强制要求。周婕教授表示:“作为呼吸道类器官技术的创始团队,我们致力于充分发挥这项技术的潜力,利用更贴近人体生理环境的模型,推动抗病毒药物与疫苗开发新模式,提供更准确、更高效的评估工具,为全球药物开发模式带来重大变革。”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江心雨 校对:安涛 监制:姚润泽
有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无人机汇演在港举行
香港特区政府举行典礼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李家超:关爱照顾惠长者福祉 乐龄科技助老友颐年
孙东:创新湾区 魅力无限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