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表示,截至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中心录得一宗新增感染基孔肯雅热的输入个案。
最新个案资料
新增个案涉及一名居于中西区的34岁男子。初步调查显示,他于八月十五日到斯里兰卡,在当地逗留期间曾被蚊叮咬,并于八月十九日起在斯里兰卡出现发烧、头痛及关节痛,八月二十四日起出现皮疹。他在八月二十五日回港前已经退烧,但因关节持续疼痛,昨日(八月二十六日)到私家医院求诊。他的血液样本经检验后,证实对基孔肯雅热病毒呈阳性反应。由于病人抵港前已经退烧,抵港后对蚊子不具传染性,因此无需入院。一名早前与他一同到斯里兰卡的家居接触者现时没有出现病征,正接受医学监察。
由于病人于潜伏期身处斯里兰卡,中心认为他是在外游期间受到感染,属输入个案。中心会继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已把个案通报斯里兰卡卫生当局。
本港今年累计录得12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全部属输入个案。本港在二○一六至二○一九年每年录得介乎一至11宗输入个案。
中心总监徐乐坚医生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曾经录得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个案。今年全球多国爆发基孔肯雅热,截至今年七月,全球16个国家/地区共录得超过24万宗个案,当中约90宗为死亡个案。夏季温度及雨量处于高水平,令多种蚊传疾病在香港,以至全球爆发的风险持续,市民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新学年即将开始,中心呼吁学校按照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的灭蚊指引,加强防止校园范围积水的工作及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务必提醒教职员及学生,应时刻做好防蚊及个人保护措施,防范蚊传疾病在校园传播。”
继续加强防控
食环署继续进行病媒调查及针对性灭蚊工作,并于确诊病人的住所及于病发后到过的地点加强防蚊和灭蚊工作,包括:
在相关地点附近250米范围内树木茂密的地点进行密集式雾化处理工作,以杀灭成蚊;
每星期巡查上述地点,清理积水,施放杀虫剂及清除遗弃的水载容器,以防止蚊子滋生;及
加强宣传教育,包括举办健康讲座、设置流动教育中心及派发宣传单张等。
此外,中心港口卫生科继续在各个口岸加强巡查,并提醒跨境公共交通营办商及其他相关单位确保环境卫生良好及有效落实防蚊措施。此外,港口卫生科人员亦会向旅客派发宣传单张、为抵港人士进行体温筛查、为发烧或出现相关病征的旅客进行健康评估,及在有需要时转介旅客到医院作出跟进。
为加强长者对预防蚊传疾病的意识,卫生署长者健康服务的外展分队已透过在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举行的讲座,向长者讲解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提供外游健康建议。此外,外展分队亦已提醒全港所有安老院舍加强防控蚊患措施。卫生署辖下的母婴健康院、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及健康评估中心亦会提醒孕妇、婴幼儿照顾者、学生有关蚊传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为加强对少数族裔的支援,有关基孔肯雅热的重要资讯亦已翻译成10种少数族裔语言(包括印度语、尼泊尔语、巴基斯坦语、泰语、印尼语、他加禄语、越南语、旁遮普语、僧伽罗语及孟加拉语)并上载至卫生防护中心网站( www.chp.gov.hk/tc/static/104022.html )。
徐乐坚医生提醒市民,无论在本地或是外游期间都必须时刻采取妥善防蚊和个人保护措施。若出现相关病征,特别是从蚊传疾病流行地区回港后,应立即求医,并通知医生相关旅游史。使用含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可有效防蚊,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先仔细阅读标签说明;
在进入可能被蚊叮的范围前使用;
涂在外露皮肤及衣服;
孕妇使用避蚊胺的浓度上限是30%,儿童则为10%(如前往蚊传疾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而有机会被蚊叮咬,两个月或以上的儿童可使用浓度上限为30%的避蚊胺);
先涂防晒霜,再涂昆虫驱避剂;
遵照标签说明,只于有需要时重复使用;及
除了避蚊胺之外,市面上亦有含其他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例如IR3535、埃卡瑞丁(亦称派卡瑞丁)等。公众使用任何昆虫驱避剂时,应遵从产品标签上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此外,食环署呼吁市民继续提高警觉及携手合作,及早于家居及其他环境采取防蚊及灭蚊措施,包括视察家居及附近环境、彻底清除可供蚊子滋生的地方、每周最少一次彻底更换花瓶的水及擦洗内壁并清倒盆栽垫碟的水、妥善弃置汽水罐和饭盒等容器。此外,食环署亦建议市民和物业管理公司,应经常保持沟渠畅通及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积水,并每周最少一次以碱性清洁剂擦洗沟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积聚的蚊卵。
市民如发现蚊患,应致电1823,亦可参阅以下专题网页,了解详情:卫生防护中心及旅游健康服务基孔肯雅热专页、最新旅游情报、使用昆虫驱避剂的注意事项、中心 Facebook专页、 Instagram帐户及 YouTube频道,以及食环署防控蚊患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