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慧娟
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林天行是一位以独特风格打破边界的探索者。他的笔下,水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逸笔草草」的文人符号,而是承载著多元文化碰撞、跨越时空对话的鲜活载体。从福州乡间的笔墨启蒙,到香港多元文化中的风格蜕变,再到对荷花、山水等传统题材的现代性重构,林天行始终以水墨为根基,在坚守东方美学精神的同时,大胆吸纳西方艺术的养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天行式」水墨语言。他的创作不仅是对水墨技法的革新,更展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对「传统如何活在当下」这一命题的深刻应答。


笔墨初心:
从传统筑基到「点彩水墨」的突围
林天行的水墨基因,早在福州乡间的童年便已种下。「小时候最爱看舅父画中国画,那宣纸洇开的墨痕,像极了故乡山间的云雾。」在采访中,他常提及故乡的山水对其艺术启蒙的影响。莲花峰的层峦叠嶂、闽江的蜿蜒流转,都化作他最早对「水墨意境」的直观认知。少年时,他系统研习传统山水,从「四王」的严谨法度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间的浓淡乾湿、虚实相生,成为他艺术语言的最初底色。
1984年移居香港后,这座中西交汇的城市为他的水墨探索打开了新的维度。「香港的街景是几何的,霓虹灯是跳跃的,这和传统山水里的『远山如黛』完全不同。」面对都市的视觉冲击,林天行开始思考:水墨能否跳出「小桥流水」的范式,表现现代生活的节奏与张力?20世纪80年代末,他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实验,将西方点彩技法融入水墨,创造出「点彩水墨」系列作品。
在《都市碎片》中,他摒弃了传统水墨的线条勾勒,将香港的高楼、街道、车流全部解构为疏密不一的墨点与彩点。远景的山峦用淡墨点层层晕染,近景的街市则以朱砂、石绿等矿物颜料点簇,墨色的沉静与色彩的跳跃形成奇妙对话。这种创作打破了「水墨必以墨为主」的传统,却又保留了水墨「以少胜多」的写意精神。看似零散的点,在观者眼中自然聚合为充满动感的都市图景。他曾解释:「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却能承载最多的可能性,就像香港的多元文化,每个个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合起来便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的探索,让林天行的水墨从「再现自然」转向「表现感受」。传统水墨的「皴擦点染」被赋予新的使命:点不再是「苔点」的点缀,而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墨色的浓淡不再只为区分远近,更成为情绪的载体。这种突围,为他后来的风格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证明了水墨的包容性,足以容纳现代都市的复杂与多元。


意象重构:荷花与山水里的精神突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林天行的水墨创作逐渐聚焦于意象的深度挖掘。在他看来,「传统题材不是包袱,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种子」,荷花与山水这两个经典母题,成为他探索「水墨现代性」的核心载体。
荷花是林天行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他笔下的荷花,既非八大的孤冷,也非白石的憨朴,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存在」。在《荷风》系列中,他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构图,让荷叶如巨浪般席卷画面,荷花则在其间挺拔绽放。他用大泼墨技法铺陈荷叶的浓淡层次,再以焦墨勾勒叶脉,笔锋的提按转折间,仿佛能听见风雨掠过荷塘的声响;花瓣则以「撞水法」晕染,留白处似有露珠滚动,墨色与水痕的自然交融,恰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通透气质。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在《映日》中,他大胆将西方野兽派的高饱和色彩引入水墨。背景以大面积藤黄与朱膘泼洒,模拟烈日下的强光,前景的荷花却以纯净的白墨勾勒,花瓣边缘用淡紫轻扫,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种处理既保留了水墨「水晕墨章」的灵动,又赋予画面现代绘画的张力。「荷花在阳光下的样子,本就该是热烈的。」林天行说,「传统水墨讲『墨分五色』,但当阳光穿过花瓣,那色彩的丰富性,墨是承载不住的。水墨的『守』,在于守住意境;水墨的『变』,在于敢于用新的语言表达当下的感受。」
而他的山水创作,则体现了对「空间」的现代性重构。在《西藏印象》系列中,传统山水的「三远法」被打破,画面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空间叠加:近景的经幡用浓墨重彩勾勒,线条如书法般遒劲;中景的雪山以留白与淡墨晕染,保留了传统「计白当黑」的智慧;远景的天空却用钴蓝与群青层层积染,形成近乎抽象的色块。这种构图消解了传统山水的「游观」视角,更像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凝视」。既有对西藏神秘风光的敬畏,也有现代旅人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
在《高原之魂》中,他将水墨的「写意」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用大笔蘸取浓墨与赭石,在宣纸上快速挥洒,形成如山脉起伏的肌理,再以金粉点染经堂的屋顶,墨色的沉郁与金色的璀璨碰撞,仿佛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天地间流动。这种创作,让山水从「再现地貌」升华为「精神象征」,水墨的笔墨意趣与现代的精神诉求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笔墨当随时代:水墨成为文化对话的媒介
近年来,林天行的水墨创作更加强调「在地性」与「时代性」。作为香港美协主席,他始终认为,「香港的水墨应该有香港的味道。那是中西碰撞的火花,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这种理念在他的城市题材水墨中尤为明显。在《维多利亚港》系列中,他用传统的「泼墨」表现海港的浩渺,却以几何线条勾勒岸边的摩天大楼。墨色的流动感与线条的挺拔感形成对比,既展现了香港「山海之城」的自然禀赋,也凸显了其「国际都市」的现代气质。他曾在创作谈中提到:「香港的水墨不能只画山水,更要画这座城市的心跳。当水墨的『柔』遇上都市的『刚』,反而能生出独特的张力。」
而在《菖蒲剑》这类具有现实关怀的作品中,水墨的象征意义被进一步延伸。2019年,面对香港的社会动荡,他以菖蒲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辟邪除秽」,他用劲挺的线条勾勒叶片,如剑般直指苍穹,墨色浓黑如铁,笔触间充满力量感。「笔墨当随时代,」他说,「水墨不仅是美的载体,更应该承载艺术家的责任。菖蒲的『剑』,是对正义的呼唤,也是对香港安宁的期盼。」
从传统筑基到现代突围,从意象重构到时代表达,林天行的水墨艺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水墨「活在当下」。他不刻意标榜「创新」,却在每一次创作中突破边界;他深爱传统,却拒绝让传统成为束缚。正如他在一次展览前言中所写:「水墨是一条河,古人舀过它的水,我们也在舀。重要的不是重复古人的姿势,而是让这河水,流淌进今天的土地。」在这条流淌的艺术长河中,林天行以笔墨为舟,载著东方美学的传承,驶向更广阔的当代艺术海域。
林天行

1963年生于福州,1984年移居香港,1989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香港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当代香港艺术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百年中国画展等以及世界各地两百多次联展,曾在北京、香港、深圳、台湾、纽约、新加坡、伯林、首尔、米兰等地举办近百次个展。作品获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西藏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以及许多世界各地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有林天行画集、彩墨天行、景象香港、天行之荷、天行西藏、天行之路、天行艺道等个人作品专集四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