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 蔡若莲
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这既是香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进程表,亦是香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体现在教育施政方面,主要是结合香港科技和人才整体规划,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和未来人才摇篮,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2024年9月,国家颁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规划纲要》),为未来十年教育发展勾画出清晰的蓝图。《规划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规划纲要》的出台,不单对我们国家,对香港甚至全世界教育的发展都有著重要意义。
随著我国教育高速发展,香港教育亦将迎来黄金时期。我们要抓紧机遇,必须积极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将透过《施政报告》的各项重要教育政策举措,贯彻《规划纲要》的目标方向,致力从国际化及多元化方面不断深化拓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迎接未来。
专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费名额上限
从40%放宽至50%
首先,建基优势,推动香港教育更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提升香港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构建开放、多元、高水平的人才高地。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5间百强大学的城市,4所大学位列全球最国际化大学前10名,6个学科打入全球十大。香港专上教育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扩容提质、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求变,打造一流大学成效显著,同时亦突显“一国两制”下香港教育的独特优势。
为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特质,我们将成立“留学香港专班”,与相关政策局、部门及机构加强联动,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传计划,并透过制定具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并船出海,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延揽全球教研人才和学生。
此外,我们会推动专上院校推出高增值“游学香港”活动,吸引海内外高中生来港体验,增加他们对香港高等教育的认知与认同。另外,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亦会拨款4,000万港元资助八所大学加大海内外宣传招生。
香港大学教育享誉国际,有见非本地生申请人数持续上升,我们将放宽资助专上院校以超额形式招收非本地生的自费就学人数上限由40%增至50%。同时,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费学额上限,亦由100%增至120%。我们会在本地学生升学机会不受影响的大前提下,支持专上院校扩大规模,提升质素,强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各大学会以谨慎负责的态度,在配套条件许可及确保教学质素前提下,循序渐进,推进教育国际化。
同时,发展“北都大学城”,为专上教育界别提供额外土地,创造空间让香港院校拓展学术及研究的国际化和多元发展。院校在区内将主要以自资模式发展,与时俱进,在课程规划和教研方面推陈出新,与区内产业深化合作,以及积极配合国家和香港未来发展方针与目标,培养人才,增强香港发展动能。配合政府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和“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教育局将积极参与筹建组的工作,加快发展“北都大学城”。
宿舍配套方面,为应对非本地学生人数上升,除了宿舍发展基金资助大学增建宿位外,我们会结合市场力量,加快学生宿舍供应,措施包括扩展“城中学舍计划”的利便措施,涵盖拆卸原有商厦后重建的全新学生宿舍,并在今年内预留全新商业或其他土地兴建新宿舍。
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支持国际学校体系的蓬勃发展,满足非本地家庭对国际学校学额的需求,吸引和挽留非本地人才。而为了照顾非本地学生的不同需要,我们鼓励国际学校提高收生名额,政府会拆墙松绑,容许优质国际学校以自资模式在校舍用地增建及优化设施,包括学生宿舍。
政府亦会循序渐进,支持中小学教育参与国际教育枢纽建设。现阶段,教育局将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自费入读,录取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此外,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获得全球院校的广泛认可,我们会继续透过不同渠道,向海内外推介,进一步提升文凭试在国际上的认受度,为考生开拓更多升学选择。
另一方面,香港发展需要大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现届政府致力推动职专发展和应用科学大学,教育局将继续支持两所应用科学大学与政府、业界及持份者合作,提升职专教育在学位程度上的地位。我们会鼓励应科大与内地和海外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和联动推广,并由香港应科大联盟研究推进与广东省顶尖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平台。同时,我们会继续与内地积极探讨落实香港和内地互认副学位程度学历,有助两地职专毕业生跨境求职或升学。
20亿港元优质教育基金推动数字教育
因应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来临,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包括预留20亿港元优质教育基金,推进中小学数字教育相关支援措施;在2026年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包括优化中小学衔接的资讯和创新科技教育课程、订定“人工智能(AI)素养”学习架构、将AI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同时加强教师AI培训、引入企业资源等。同时,我们启动检视和优化高中数理科目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同时修读多个数理科目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栽培修读科学及数学的学生,为科学和创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我们将持续提升教与学的质量,鼓励学校通过拨款计划,加强推动价值观教育、理财教育,以及开拓与创新精神等相关的学习活动等。为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我们将建立自主学习英语资源库及普通话自学平台,并举办全港性的阅读奖励计划,推动多模态阅读。幼稚园教育方面,我们亦会继续推展“粤港姊妹幼稚园交流计划”,新学年受惠的香港幼稚园数目增加至150所,深化两地幼稚园教师的专业交流协作,提升幼稚园教育质素。
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关爱校园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由2025/26学年起,把“心系家国”系列活动恒常化和普及化,加强跨校、跨界别协作,持续加强国家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学生校园大使培训计划,在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帮助同学厚植家国情怀。同时,我们将会公布《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定稿,优化高中中史和历史课程框架,并在内地交流及考察活动中提供更多建国历史相关行程。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尤其重视同学的身心健康,具体措施包括恒常化在中学实施“三层应急机制”,并扩展至小学四至六年级试行。同时,继续在校园大力推广《4Rs精神健康约章》,通过跨部门及跨界别的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服务、活动及课程,提升学生抗逆力;并鼓励更多学校人员接受有关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训,帮助及早识别有需要的学生。
修订注册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政府致力提升教师的质素及加强教师的专业操守,因应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要求日益提高,我们会检视教师“终身”注册制度,与时并进,维护教师的专业性。通过修订《教育条例》下教师注册机制,引入执业证书要求,确保所有于香港学校任教的教师均为适合及适当人选。此外,我们亦会持续与内地教育专家及院校合作,为教师及校长举办有系统的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境外培训及交流活动,支持弘扬师德的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量。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指出,今日的香港,站在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我们正处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届政府持续优化教育,培养青年成为德才兼备、有承担、有视野、爱国爱家的终身学习者。未来,我们会承先启后,致力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未来人才摇篮,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助力国家教育建设,通过深化改革,与师生同创未来,为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