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美学教育」 推动全人发展-紫荆网

融合「美学教育」 推动全人发展

日期:2025-09-30 来源:文汇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公民科的课堂知识为本,讲求以成熟议题的研习,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正面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当中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就是如何让智识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深刻连结。连结的关键桥梁,正是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美学教育」。

传统观念中的美育,多半停留在艺术鉴赏或自然风光的欣赏,旨在陶冶性情。

然而,现在美学教育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教育部在2023年业已提出《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期望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以「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并将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

笔者于上期专栏曾提出公民科一些课题可以配合体育运动发展,这次就跟师生讨论一下在美育层面,可以如何配合相关课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让学生认识「社会美」

首先第一项值得推动的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美」,即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例如我们可以和学生强调「中华文化叙事」的。

透过欣赏和理解文化遗产、历史叙事,乃至国家象征(如国旗、国歌)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来建立深厚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历史归属感。学生感知到一种中华文化独有的美与和谐时,自然会从欣赏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

其次当然是「自然美」,即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与教育。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国民与公民责任。例如透过认识近年国家和本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引导学生欣赏「简朴之美」,并拒绝浪费。

当环境保育不再被视为一种牺牲或限制,而是被理解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更高层次的美感时,环保责任感便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最后,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明辨性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性的认知和资料分析,更加涉及对文化或环境的认同及表达,并将国民与公民责任、社会义务等外在的导引原则,转化为内在对国家、本地承担与对未来更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而透过系统性地融入美育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出能力卓越的学生,更能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笔者洪昭隆博士,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副校长)

来源:文汇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黄沛臻 校对:但红玲 监制:廖国良
【紫荆直播】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国庆文艺晚会
1200架无人机点亮湾仔海滨 庆贺祖国76华诞
23分钟足本重温|香港举行国庆烟花汇演 3万枚烟花闪耀维港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位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组织战备警巡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