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的课堂知识为本,讲求以成熟议题的研习,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正面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当中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就是如何让智识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深刻连结。连结的关键桥梁,正是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美学教育」。
传统观念中的美育,多半停留在艺术鉴赏或自然风光的欣赏,旨在陶冶性情。
然而,现在美学教育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教育部在2023年业已提出《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期望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以「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并将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
笔者于上期专栏曾提出公民科一些课题可以配合体育运动发展,这次就跟师生讨论一下在美育层面,可以如何配合相关课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让学生认识「社会美」
首先第一项值得推动的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美」,即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例如我们可以和学生强调「中华文化叙事」的。
透过欣赏和理解文化遗产、历史叙事,乃至国家象征(如国旗、国歌)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来建立深厚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历史归属感。学生感知到一种中华文化独有的美与和谐时,自然会从欣赏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
其次当然是「自然美」,即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与教育。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国民与公民责任。例如透过认识近年国家和本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引导学生欣赏「简朴之美」,并拒绝浪费。
当环境保育不再被视为一种牺牲或限制,而是被理解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更高层次的美感时,环保责任感便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最后,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明辨性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性的认知和资料分析,更加涉及对文化或环境的认同及表达,并将国民与公民责任、社会义务等外在的导引原则,转化为内在对国家、本地承担与对未来更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而透过系统性地融入美育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出能力卓越的学生,更能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笔者洪昭隆博士,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