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华南地区包括香港在内,遭遇异常频繁的台风吹袭,远超季节性平均水平。以香港为例,以往每年平均受六次台风影响,但今年截至9月中旬,已有八场台风对香港造成影响,并引发一号或以上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正在迫近的超强台风“桦加沙”是今年第九个达到警告级别的热带气旋,而早前台风“韦帕”和“塔巴”亦分别达到十号飓风及八号烈风。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气候科学家秋贞银教授指出,大尺度气候模式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南海及周边地区热带气旋的频率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香港的热带气旋季节延后开始,而拉尼娜事件则通常与香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次数增加有关。
她指直到今年8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仍处于中性阶段,但近期的观测显示,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面温度已降至接近或低于平均水平。这一降温趋势在9月初加剧,显示出向拉尼娜型态转变的迹象。西太平洋海域的高于平均海温,预计将在8月至10月间促使该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增加。
城大研究团队正积极探索台风的多个面向,包括气候变化对其形成的影响、向温带气旋的转化过程、与热带波的互动,以及开发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尽管全球暖化是否影响热带气旋的频率仍具争议,但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的风暴将更强烈,并伴随更大量的降雨。
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迫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已发出警告,指由于强烈风暴潮的威胁,沿岸水位可能上升至与2017年台风“天鸽”及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相若的水平。2018年台风“山竹”造成的破坏至今仍令公众记忆犹新,当时约4,000户家庭停电、2,000户停水,取消了889班航班,造成458人受伤,破坏超过850处建筑物,并推倒逾60,000棵树木。
台风通常带来三种主要灾害: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意味着台风的影响会因其相对位置而有显著差异。若风暴距离超过500公里,居民可能因强烈下沉气流而看见晴朗天气;但随著台风迫近,风速会逐渐加快,并有强降雨带扫过地区。最危险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台风移至香港以西时。此时,香港位于风暴的“危险半圆”内,这是风速加剧的区域,南风可能将高风暴潮推向海岸,对低洼地区构成特别威胁,居民应提高警觉。
专家提醒市民应留在室内,或在必要时前往安全的庇护所;准备足够的食物、饮用水和基本用品,以应付至少两至三天的需求,包括紧急医疗包、手电筒、电池及必要药物。若居住地位于低洼或易受水浸影响的地区,应采取额外防范措施,清理地面可能阻塞排水或积水的物品,以减少水浸风险,并确保排水系统在暴雨期间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