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3.1%,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亦上升0.4%,维持全年2%至3%的增长预测。在美国关税战持续、全球贸易不确定性高企的背景下,本港经济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背后是特区政府“抢企业、抢人才、抢资本”三大策略精准发力的成果。未来香港应继续发挥“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推动招商引资。截至2025年7月底,香港注册本地公司突破150万家,注册非香港公司逾1.5万家,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投资推广署自2023年1月以来,已协助1,333家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引入直接投资1,740亿港元,创造逾1.9万个新增职位。其中,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企业占比近三成,家族办公室、专业服务等高增值行业亦成为重要增长点。
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更以“全球抢人才”的魄力交出亮眼成绩单。自去年6月1日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各项人才输入计划共接获逾19万宗申请,当中近14万宗获批。特区政府专门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为人才提供“从落地到融入”的全面服务,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方面,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愈发凸显。今年上半年,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突破1,100亿港元,同比增长195%。新股集资额问鼎全球首位。内地互联网巨头京东近期完成对香港佳宝超市的收购,并宣布成立“创新零售-佳宝业务部”,标志着内地企业正通过香港平台加速布局全球市场。正如京东负责人所言:“这次对佳宝的收购正是京东强化供应链战略的关键落子,标志着京东正式进军香港实体零售领域”,表现出对香港消费市场及整体经济充满信心。
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强调,香港要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企业“引进来”的双向平台。今年以来,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超20个内地餐饮品牌进驻香港,新能源、专业服务等领域企业亦将香港作为海外拓展的首站;同时,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企业通过香港布局亚洲市场,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枢纽。
香港经济的良性增长,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第二季度货物出口按年实质增长11.5%,服务输出扩张7.5%,访港旅客数量同比增长12%,其中长途市场旅客增幅超20%,显示香港作为国际旅游、贸易中心的吸引力不减反增。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正成为增长新引擎。特区政府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推出“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吸引全球前沿科技企业落户。北部都会区建设加速推进,与大湾区创科协作日益紧密。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整体投资开支按年上升2.8%,其中购置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的开支急升,反映企业看好本港经济前景。
不过,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仍挥之不去。美国关税战持续对全球贸易造成扰动,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量增速将下调至1.8%;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不平衡性。面对挑战,香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创科人才和企业落户,推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令香港迈上更高质量新阶段。
(本文为文汇报社评,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