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良
近年,数字科技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愈来愈高,并逐步改变教育生态。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解答学生疑难、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援、提升教学效能,还能生成测验和考试题目,以及为学生的作业评分并提供回馈。此外,人工智能还能整理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阅读材料,协助教师备课。
随着人工智能工具投入应用,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於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逐步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及指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用科技工具,帮助他们掌握批判性思考、创意思维等高阶能力。而教师亦需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及评估方法。
传帮带 提高教师掌握程度
根据教联会早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香港教师普遍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协助备课、制作教学资源及处理行政工作;但同时面对不少挑战,例如生成内容准确性不足等,导致教师需额外花时间核实资料准确性。而且,教师对数字工具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调查指出,尽管超过一半教师曾接受相关培训,但自评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
特区政府现正积极推动数字教育,成立了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聚焦四大方向。其中一项就是加强数字教育相关的教师专业培训,推动学校运用创新科技辅助教学。以上方向正确,未来应重点提供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及专业支援,包括数字课堂设计、数据驱动教学、教育科技应用等,并设立教师学习圈,让教师透过交流及实践,逐步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技巧。
为了缩窄校际差异,可参考其他地区的做法,设立更多示范学校,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并分享成功学校的经验及教材,供其他学校借鉴。目前,部分推动资讯科技有成功经验的学校,获选为卓越中心学校,并由借调教师向其他学校提供到校支援服务及举办专业发展课程。笔者建议适度扩大计划的规模,鼓励更多有推广人工智能教育成功经验的学校,向其他学校提供支援,协助前线教师解决困难。
制订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现时,国家已制订标准,以评估教师掌握数字教育的情况。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范畴的指标,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提供重要参考。部分国家如西班牙、奥地利、芬兰等,也开发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工具,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估。特区政府可参考国家和海外的数字素养标准,制订适合本地的指标,追踪香港教师掌握数字教育的程度,以提供针对性的支援。
此外,特区政府应制订人工智能教学实务指引,并提供具体案例,协助教师理解如何安全使用人工智能收集和保护学生数据。今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规范。前者围绕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及教研支持方面提出建议;后者则明确各学段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这些经验值得香港借鉴,以制订一套全面的指引,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标准。
教师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数字教育能否成功落实,最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能力和信心迎接转型。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必须勇于调整角色。笔者期望特区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支援,协助教师善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推动教育创新,造福莘莘学子。
(作者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