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呜
化解“上楼难”取得突破,公屋轮候时间从高峰时的6.1年降至5.3年;政府收紧“本地生”界定标准,“考试移民”将被拒之门外;网约车规管框架提交立法会,旷日持久的“网约车合法化之争”终于有了答案;“三会”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三无大厦”管理试验探索治理模式创新;“超前部署”应对台风暴雨,政府精准施策减低损失;打造9大旅游热点,“旺丁不旺财”可望破局......
曾经,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困扰香港多年,千头万绪、困境重重,久拖不决、令人一筹莫展!
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哪里呢?怎么样刃迎缕解?行政长官李家超曾多次谈及“改革治理理念”的话题,笔者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臺侨委员会副主任,在深入调研中广泛接触本港各界人士,发现政府治理理念之变效果明显,影响深远。
泥沙俱下千万绪,山高水险不避难。除了解决“上楼难”和改革基层治理取得公认的成效,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解决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显而易见、彰明昭著,不妨观察分析以下几个事例。
从网约车合法化看“与时俱进”
上个月15日,运输及物流局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网约车规管立法框架,提出对网约车运营平台、车辆和司机实施“三证”牌照管理制度,明确平台需按车辆数量缴纳牌照年费。——这标志著本港网约车“合法化”监管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表”已经清晰:2025年第三季度,提交主体法例修订;2026年上半年,提交附属法例修订,制定牌照条件;2026年下半年,开放平台申请,接受营运牌照审批。
“网约车与的士之争”长达11年之久!早在2014年,就有首个网约车平台进入香港,的士司机联合抗议,矛盾纠纷不断,成为社会热点。
网约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颠覆了“应招式”或“巡游式”出租车模式,给乘客带来便利;但其“白牌车”的身份饱受诟病,长期游走在政策模糊的“灰色地带”。
解决这个矛盾,不能简单地用“合法”与“不合法”的尺子去度量,需要看到两个核心问题:其一,网约车满足了市民需求;其二,网约车运营模式代表著发展方向。看到这两点,施策的方向才变得清晰:不是要不要打击网约车,而是怎样规范网约车管理。
从治理理念上看,特区政府推动“网约车合法化”的举措,科学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径、与时俱进。
从拒绝考试移民看“维护社会公平”
上个月31日,特区政府宣布,自2028/29学年起,通过“高才”“优才”“专才”等人才计划赴港的家庭,其18岁以下受养人子女若想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并申请资助大学学额,必须在港连续居住满两年,并提供在港就读记录或出入境证明。——这项新规释放出清晰信号:香港拒绝“考试移民”!
近年来,香港“抢人才”成效显著,但随之而来的“考试移民”现象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享受人才计划人士的子女以“受养人”身份赴港就读或报考DSE。享受“本地生”身份的三大红利:通过JUPAS联招系统申请八所政府资助大学;享受每年仅约4.2万港币的本地生学费(非本地生需缴约20万港币);录取门槛相对宽松,DSE考试科目少、形式灵活。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申请人数量从2020/21学年的200人,猛增至2024/25申请年的1048人。
“考试移民”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两点:其一,对本地生不公平。香港资助学额本来就是“僧多粥少”,“考试移民”分薄了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其二,对留学生不公平。本地生与非本地生的学费相差4倍,相差悬殊、泾渭分明。
“抢人才”的力度不能减,“堵漏洞”的工作不迟疑。从拒绝“考试移民”可以看出,特区政府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修订规则的立足点、出发点。
从三无大厦管理看“基层治理创新”
本港许多高楼大厦始建于经济起飞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龄大厦”越来越多。据港府统计,楼龄达5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数目9200幢!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三无大厦”(即:未成立业主立案法团、无居民组织、无物业管理公司)。
“三无大厦”普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其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本港已发生多起外墙水泥脱落伤人事件;其二,缺乏有效自治机制,日常维护缺失,公共区域脏乱;其三,业主对自治组织缺乏信任,物管公司因成本高不愿接手;其四,缺乏保安人员、监控系统及门禁设施,治安风险较大。
“消极自治”、“信任缺失”、“集体行动困境”、“管理负担恐惧症”——这些词汇是人们对“三无大厦”的形象描述,“三无大厦”的管理是基层治理的一大“顽症”。
如今,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在油尖旺、深水埗、九龙城及荃湾四区推行“联厦联管”试验计划,局长麦美娟反复强调其核心是透过整合资源,建立“第三方赋能”机制,改善治理状况。
笔者最近在调研时发现,“联厦联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华润隆地承接的23幢“三无大厦”联厦联管项目颇具代表性。该公司通过联合管理、资源整合、引入智慧巡逻系统等手段,既降低了物业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管理水平。以解决一栋大厦的沙井渠淤塞为例,以前,每次通渠费用就要2000元,最高峰时期,大厦每月需安排三次通渠。华润隆地接手这栋大厦后,全面排查大厦周边排水情况,争取由渠务署安排掘地维修,彻底解决了难题。
“三无”变“三有”,关键在于一个字:“联”。把分散的大厦“联”在一起,把业主与物管公司“联”在一起,把社区服务与市政服务“联”在一起,“联”出了合力,“联”出了效益。
迎刃而解,势如破竹。从解决“三无大厦”管理问题可以看出,基层治理创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从极端天气超前部署看“底线思维”
这个夏天,风雨无常,变化莫测。本港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犹如“坐过山车”。
7月9日深夜,受“丹娜丝”残余影响,香港天文台的暴雨警告信号在黄、红之间反复切换,特区政府宣布次日全港停课,中一入学注册延期。但暴雨并未如期而至,有人质疑政府“超前部署”的做法失当,抱怨“劳民伤财”。
7月20日,“韦帕”袭港,风雨交加,海浪滔天,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风球”信号维持时间长达7小时。“韦帕”过后,与近十年内的“山竹”、“海葵”相比,此次损失最低,不少人感叹,特区政府“超前部署”立了大功!
应对自然灾害要不要“超前部署”?政务司司长陈国基7月11日在社交平台发布帖文称,保障市民大众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根本任务,所以政府选择提早发出预警,并做好超前准备,形容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数过大,哪怕天气瞬息万变而令预测有偏差,认为应该“宁安全、莫后悔”。
当“事后诸葛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人皆可评头论足;但要事先做决策并非易事。宁可把不利因素考虑的更多一些、把危害考虑得更大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决不掉以轻心!
未雨绸缪,安不忘虞。特区政府的“超前部署”,正正体现出“底线思维”。
从新增旅游热点看“识变应变”
时下,政府“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首阶段落实推行9个旅游热点项目:香港工业品牌旅游、维园市集、添马紫花风铃木园、特色社区之旧城中环深度游、特色社区之香港龙城深度游、纪律先锋巡礼、开放旧油麻地警署、“四山”旅游,以及活化前红磡铁路货运码头。
9个旅游热点项目遍布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特色游、生态游、文化游等,“港味”十足,具备较高“打卡”价值。
“旺丁不旺财”是香港旅游遭遇的突出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为此,中央也出台多项惠港政策,支持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购物。但如何“旺财”,主要取决于香港自身的努力。
行政长官亲自主导,特区政府打造9个热点项目,重在“增港味,强体验”。以“开放旧油麻地警署”为例,“油麻地警署”是香港警匪片里面反复出现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内地游客到此“打卡”形成热点,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将其打造成旅游热点,这是“识变应变”的最好体现。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致辞中指出:“把依法治理和担当作为更好结合起来,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以更大担当和魄力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夏主任所言体现了辩证法的真谛,既要依法治理,又要担当作为;既要善用政府力量,又要善用市场手段。特区政府的治理理念之变,呼应了夏主任的要求,也体现出特区政府解决矛盾问题的理念日渐成熟,更具底气和信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任何社会都有矛盾和问题,关键是以什么理念和思路去解决。特区政府破局之策,折射香港治理进入新境界、开辟新路径、跃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