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维持香港的长期竞争力,工务工程项目的推展必须“提速提效”。面对当前的财政状况,特区政府既要维持《预算案》中政府基本工程开支平均每年约1200 亿元水平,以确保投资未来的需要,更须以改革思维为土地发展破局。
特区政府于2022年通过《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简化城市规划程序、缩减“生地”变“熟地”的时间及加快收地流程等,值得肯定。不过,根据《预算案》数据,2025至26年度“土地征用”预算只为248亿元,比上一年度还少约3800万元。当社会各界高呼“基建先行”之际,发展所需的征地资源投入未见显著增长,“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标从何体现?
以备受关注的新界北新市镇大学城用地为例,根据当局透露,土地平整需待2028至29年度才展开,2030至31年度方能完成,真正落成启用可谓遥遥无期。当发展“国际教育枢纽”已成为明确的政策方向,如此漫长的土地开发周期,如何应对兵家必争的全球人才竞赛?
每当被质询如何加快收地进程,局方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能否展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决心与魄力?
优化拨款程序以强化监管
拨款程序的优化同样重要。特区政府应进一步检视项目策略及管控处(管控处)的职能范围,强化其成本监察与项目管控能力。具体而言,财库局或可考虑提前介入拨款程序,检视现行机制(如工程项目分类是否恰当),从而优化整体监管架构。
立法会研究工务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组委员会近期的报告颇具参考价值,期望特区政府积极借鉴报告建议,并推动相关部门更多地采纳立法会事务委员会及工务小组的讨论意见,调整原定拨款建议方案后,再提交财委会审批,以体现行政立法良性互动的效能。
作为立法会政府帐目委员会(帐委会)委员,笔者留意到帐委会曾多次审视工务工程项目,发现的问题涵盖跨部门协作、合同管理、顾问和承建商监督等方面。尽管目前工务工程已采用“新工程合约”模式及“同步招标”安排等成本管控措施,但在工程开支预算评估等环节仍有优化空间。帐委会建议工务工程项目的管制人员应把好关,确保严格限制“应急费用”及“价格调整拨备”的动用。
同时,期望当局加强对工务工程顾问及承建商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并实现零意外如期竣工。
2025/26年度《预算案》已要求审计署为特区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举办工作坊,通过其衡工量值审计的经验及个案分享,强化他们对审慎理财和善用公帑的观念及实践。期望当局在2026年汇报工作坊成效。
特区行政长官在7 月1 日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工务工程的提速提效正是《施政报告》的重点,发展局必须“引入新理念、新办法,拆墙松绑”,否则将错失发展良机。
转载自:明报《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