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贺兰山下的千年文明坐标-紫荆网

西夏陵:贺兰山下的千年文明坐标

日期:2025-08-03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杨晨 综合整理

贺兰山东麓的广袤洪积扇戈壁滩上,九座帝陵静卧于天地间,这便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西夏陵。西夏陵陵区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是公元11-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西夏王朝的陵墓群,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丝路枢纽的王朝见证

沉睡近千年的西夏陵遗迹绝非孤立的帝王坟冢,而是一部镌刻在群山与荒漠间的立体史诗。支撑西夏陵突出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即遗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四类: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防洪工程;此外,陵区出土、采集的可移动文物也对西夏陵价值具有重要支撑作用。9座帝陵遗存基本均为原建筑内部夯土部分,其中1-6号陵陵园格局和建筑遗址较为完整;7号陵地面仅存近半数建筑遗址,8号陵和9号陵地面仅存陵塔。

当考古工作者拂去7号陵碑亭的沙尘,西夏文残碑赫然显现,实证此处乃西夏仁宗仁孝陵寝。除此之外,陵园中11尊力士驮碑石座巍然屹立,其雄浑造型颠覆中原龟趺传统,筋肉贲张的党项力士肩扛千斤碑石,游牧文明的磅礴气魄穿透时光扑面而来。

优先_《历史的星空》哈少锋13895355168
西夏陵遗址(哈少锋 摄)

漫步陵区,文明交融的密码无处不在。陵城拥有明确的中轴线布局,由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的轴线不与陵城中轴线重合,而是偏置于中轴线西侧,体现了党项人“鬼神居中”的传统信仰。西夏陵在陵城中设置多层、木质外簷的楼阁式陵塔,这一特殊做法展现出党项皇室对佛教文化的推崇,而楼阁式陵塔建筑形制则受到了中原地区楼阁式佛塔建筑的影响。

陵塔位于墓室后方,墓室上方不设置墓穴封土,并且取消了陵城外独立的下宫(即寝宫),体现出西夏陵在继承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创造。西夏陵在中国历代王朝帝陵中,首次将碑亭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的做法,成为西夏陵帝陵布局的固定做法,对后世产生影响。此处一砖一瓦皆是活态史书,琉璃脊饰闪耀著中原窑火的光泽,铜牛石马凝固了草原畜牧经济的本色,残碑上蜿蜒的西夏文字,更见证了一个王朝创制文字、融汇四方的雄心。这座丝绸之路要冲上的王朝陵园,始终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明对话的枢纽。

天人合一的生态史诗

西夏陵的营建,堪称人类顺应自然的东方典范。党项匠师以贺兰山为天然画屏,将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区铺展于洪积扇台地。每座帝陵轴线皆精准指向贺兰山某座雪峰,使巍峨山峦成为陵墓的永恒仪仗。远眺黄河“背山面水”格局,暗合传统堪舆智慧,陵区西南至东北的延展走向,恰与贺兰山脉形成动态呼应,建筑与自然在此达成精妙共鸣。

最令人惊叹的是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目前已发现的26处石砌防洪墙总长超过3,000米,盘卧阻挡贺兰山暴雨的冲刷,6条排洪沟贯通天然水脉,将肆虐山洪驯服为绕陵而过的溪流。这些诞生于12世纪的工程,至今仍在戈壁滩上履行守护之责。遗产区和缓冲区组成的区划范围完整保存和见证了西夏王朝历史,展现了西夏王朝多元文化交流与融汇创新的特征。综上所述,西夏陵的申报区囊括了所有的遗产价值要素,缓冲区拥有足够范围,遗产的价值整体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中华文明的永恒星火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咨询机构,负责西夏陵申遗的专业审核工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评估报告中全面认可了西夏陵的突出价值,认为西夏陵整体保存状况好,满足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申遗文本比较分析逻辑切题,比较对象选取合适,充分说明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必要性;符合价值标准2、标准3。同时,评估报告认可西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夏陵对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贡献,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在西夏陵保护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

西夏绿釉鸱吻

申遗成功的荣光背后,是一部三代文物保护人书写的守护之诗。上世纪70年代,宁夏文物部门经过调查首次揭开王陵面纱。此后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西夏陵初步考古研究工作陆续展开,发掘了6号陵、4座碑亭、1座献殿以及3座陪葬墓,对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为西夏陵提供了考古实证。1988年,西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最高层级保护。

中共十八大以后,西夏陵申遗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202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西夏陵作为我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块沉甸甸的世遗招牌,承载著超越国界的文明价值。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证,党项族在承袭唐宋礼制的同时,将游牧信仰、佛教文化熔铸创新,实证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明基因。

世界更从这座东方陵园中看到了中国智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可了西夏陵“整体保护状况良好,监测体系有效”“所划定的边界范围合理恰当”“满足完整性与真实性要求”。从游客承载量智能调控到社区参与机制构建,从土遗址微环境监测到荒漠生态修复,中国为乾旱区大型遗址保护贡献了系统方案,昔日驼铃叮当的商道,已成为文明互鉴的新纽带。

伫立贺兰山麓,风声掠过陵塔残垣,仿佛携著历史的混响,党项工匠凿刻石马叮当,丝路驼队摇响铜铃。步入3号陵,层层递进的陵园布局诉说礼制精髓;驻足6号陵,精巧的减柱造技艺揭示建筑玄机。当星光再次洒落帝王陵冢,这片土地已开启新的文明叙事,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碑,更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永远向世界敞开交流对话的怀抱。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8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郭孟琦 校对:周默 监制:姚润泽
黑雨警告现正生效!香港天文台:至少维持至下午3时
黑雨持续多区灾情画面曝光 将军澳的士没顶 沙田巴士站雨水倒灌现喷泉
强国教育!理大与外交学院共育AI时代外交人才
香港海关于机场侦破两宗旅客贩毒案件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