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开星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东江水供港已历经60载!亲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缺水惨状的港人相信都已踏入耄耋之年;对现在多数的港人而言,“取水争夺战”仅仅是历史的故事。水对于香港而言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寻常,得益于60多年前的那项工程---将发源于江西南部、流经赣粤两省的东江水引进香港,保证香港绝大部分的用水。
说起东江水,一般人只知道来自广东省东北部的河源地区,却不知还有更远的源头。那里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安远、寻乌及定南三个县。东江在江西省赣州市境内有二个源头:东源为寻乌水,在寻乌县境内的桠髻钵山南侧;西源为定南水(又名九曲河),源头在安远县境内的三百山。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供港东江水的水质如何,源头无疑是最关键的部分。那么,源头的政府与人民为确保东江水的量足质优做了哪些工作,付出了哪些牺牲?笔者近日跟随“一湾清水向港流”采访团,走访了源头三县的多个地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当地政府与百姓为保护水源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作为喝了东江水几十年的港人,笔者心中更添一份感激之情。
安远县乡村放弃制造业
我们驱车来到东江水西部最源头的安远县三百山镇咀下村,了解三百山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村干部介绍,治理生态实施“三禁三停三转”措施,即禁渔、禁伐、禁采,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叫停污染行为,低质低产林转产、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资源消费型企业转型。为保障东江水源头的品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治理分山上治理与山下两部分。山上治理的成效可从森林覆盖率达99%得到印证;山下治理体现在对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发展项目的严格限制。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水资源的维护。
咀下村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未来争取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4.45万吨,增加蓄水能力122万立方米;为拓展乡村旅游,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寻乌县源头村民搬离故土
寻乌县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共和国缔造者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寻乌由此成为中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之一。寻乌县三标乡桠髻钵山瀑布是东江水的东源。该县对东江水源头的保护,表现在稀土矿区的生态改造、垃圾焚烧处理实现“零填埋”等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上,其中水源乡东江源水库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水库以供水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修建初期,库区加上其他的源头保护区移民,牵涉三标乡东江源村、图岭村和长安村5个村小组的592户2297名村民。村民接受政府的安排与安置条件,打点行装,舍弃小家为大家。据水库管理人员介绍,为确保水库蓄水卫生、乾净,对被淹没村庄每一户的厕所进行掩埋、消毒处理。这有别于水库建设过程通常将库区建筑物一淹了之的做法,体现了当地人对供港水源质量的高度负责态度。
定南县九曲河禁钓禁捕
定南县内的九曲河是东江水的主干流。一首歌词唱道: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当地天九镇的书记说,保护九曲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地采取多方面措施,践行以上诺言。一是严控源头。实施地段保护,开展畜禽禁养。逐步实现退果还林。此地原是种植脐橙的重点区,村民退种3000多亩。实行产业控制,放弃10多家带有污染的企业入驻。二是规范矿业。严格控制稀土开采与河沙采捞,本地使用的河沙要从外地运入。三是强化监测。水质测验点包括国家环保测验设在两省交界处,监测内容含污水与重金属含量等,保证河水水质在二类标准以上。生活垃圾与污水由第三方保洁公司负责。近年当地政府投入4.3亿元人民币对九曲河支流进行治理。四是著重保护。抓林长制,执行国家林业储备政策,涵养水源,8万亩林地实行禁采,抓好防火防虫害。五是实行河长制。禁钓禁捕,取缔河鲜馆。派专人打捞河里垃圾,不让垃圾流向广东。
确保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守护饮水安全,源头政府与民众的心胸像河流一样宽广;对香港同胞的情谊,像河水一样深沉!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