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沛良
今日,医务卫生局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调整方案,我作为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对此表示支持。
今次调整涵盖住院、日间程序及治理、社康护理服务、急症室、专科门诊、病理检验、非紧急放射造影以及家庭医学门诊等所有项目。其中最受市民关注的,就是急症室收费改革,由现时不论危急程度划一180元,改为按危殆及危急病人可获豁免收费;其他病人则收费400元。
事实上,公立医院收费改革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长期以来,公立医疗系统面临很大挑战,本港公营医疗体系承担全港近九成的医疗服务,政府对公立医院求诊者的补贴比例高达逾97%,医疗卫生开支每年高达千亿元,占政府整体经常开支约五分之一。而急症室有95%都是轻症病人,市民看病轮候时间长,财政负担重、医护人员压力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通胀加剧,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改革是为了财政可持续和医疗质量可持续,相信日后能够更好善用分配医疗资源,提升公营医疗服务效益,亦有助减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为病人提供更适切的医疗服务。
公营医疗作为香港医疗系统的基石,要确保市民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今次改革,住院门诊收费设上限,诊金连药费每年最多支付一万元,亦会优化医疗费用减免机制,放宽资产及入息资格等。政府亦优化减免费用机制,不仅是基层市民,中产重症或长期病患者在治疗时都会面临不少经济压力,当局提出放宽收入及资产限额的费用减免门槛,将保障安全网扩大,令市民有途径得到协助,减轻市民看病压力。
新收费最快明年1月起分三阶段实施,目标在五年内完成,每两年检讨一次。我认为医疗改革并不容易,前线负责分流的护士需要时间熟悉、适应新制度,收费系统需要调整,市民都需要时间适应这种转变,循序渐进落实属合适。
此外,我相信随着公营医疗收费调整,亦会影响私营市场。对此,当局有必要同时提高私营医疗机构收费的透明度,才能令有经济能力的市民安心选择私营医疗体系,长远分担公营医疗系统压力。
改革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我亦理解部分市民对改革有疑问或担忧,当局有必要向市民多加解说和教育工作;对前线医护人员加强培训,亦需要按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才能令改革顺利进行。
(作者为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