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提振消费”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首。近来,海内外一直关注中国提振消费的具体措施。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出了七大行动、30条举措,为提振消费划重点。
“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竞争市场”,因为市场已成为稀缺资源。中国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但市场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出来。《方案》公布了提振消费的重磅政策。
提振消费成国策,专项行动划重点,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香港若能窥见其中机遇,并把握好机遇,定会从中受益。
大势已明晰,消费成国策
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三匹马”并非均匀用力,1979年至2001年,主要靠投资拉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出口的拉动力逐步加大;现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出台,标志著消费“这匹马”全面发力;今后,消费将成为“三匹马”当中“力气最大”的。
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原因有三:
其一,投资的效益下降趋势明显。经过几十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国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宅供应量也趋于饱和;近年来,投资效益呈下降趋势,依靠投资稳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
其二,出口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美也曾长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6月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出口遭遇阻力变大;如今,特朗普2.0“出炉”,中美贸易前景不容乐观,同时,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
其三,国内消费的潜力巨大。与投资和出口不同的是,中国的消费处于到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如今,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国内消费市场在三个方面有巨大潜力。一是传统消费仍有潜力。比如,2023年,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接近240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为400—800辆。二是服务性消费潜力较大。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5.2%,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服务性消费比重在50%以上。三是新型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直播电商等领域的消费增长很快;未来,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领域的消费也会大幅度增长,新型消费刚刚起步,前景看好。
《方案》划重点,新意须关注
此次公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提升消费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消费意愿、解决制约消费突出矛盾问题等方面提振消费,可以说,对消费过程进行“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覆盖。在笔者看来,其力度之大,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首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字:“人”和“新”。
其一,围绕“人”字出实招。《方案》提出的30条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工资增长机制,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涵盖了生育、养育、养老、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可以说是关注“全生命周期”。
其二,聚焦“新”字拓未来。《方案》提出,要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比如,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要推动冰雪消费,比如,建设一批冰雪主题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要促进“人工智能+消费”,比如,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要支持低空消费,比如,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这些新型消费可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拓展消费市场。
围绕“人”字出实招,聚焦“新”字拓未来,系统解决“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问题,这是《方案》的新意所在!
香港寻机遇,重在三领域
疫情过后,有人曾乐观地认为,内地游客来港消费将“爆发式增长”;没料到的是,不仅这一现象没有出现,反而香港居民到深圳、广州消费呈“爆发式增长”。
这提示我们,国家提振消费,对香港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若香港能为内地游客提供“合胃口”的消费,就是大好机遇;若香港不求变革、“坐等花开”、“一朝鲜吃遍天下”,不仅不能“吸金”,还可能令本地消费流失,则是极大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香港可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机遇:
其一,文旅。香港应加快推进文旅产业升级,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和“跟团游”上,要看到“个人游”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年轻人的喜好是市场变化的“风向标”,须打造更多文旅新场景,满足内地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其二,教育。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中指出,打造香港“留学品牌”。时下,随著欧美国家留学费用上涨,加之某些欧美国家对中国留学生不够友好,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香港留学,香港应不遗余力擦亮“留学品牌”。
其三,医疗。内地将逐步加大医疗领域的开放,正在推进境外医疗机构到内地办医院的试点;香港的医疗水平世界一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愿意选择“港式医疗服务”。香港须看到这一变化,及早准备,适时介入。
去年以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会见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和工商界人士时多次指出,要认识到“时代在变,内地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今年2月,夏主任视察大湾区,在与港府主要官员座谈时指出,希望特区政府继续勇于改革、敢于破局、不断创新、以改促兴。
夏主任对香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提点,正是希望香港及时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实现更好发展。此次,国家提振消费的重磅措施出台,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深刻变化,值得我们深度关注!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