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AI+行动促人机共融 非有你(机)无我(人)-紫荆网

黄锦辉:AI+行动促人机共融 非有你(机)无我(人)

日期:2025-09-18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黄锦辉

为深入实施“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推动人工智能(AI)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提升各行各业的创新、生产力及服务水平,中国国务院于8月26日提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中建议加快多个重点实施行动,包括“人工智能+”以下具体应用领域:

.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大模型建设,探索新型科学研究范式;

.产业发展:培育智慧原生新业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慧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演进;

.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民生福祉:探索人机协同工作方式,提升医疗、教育等服务品质;

.治理能力:开创人机共生的社会治理新图景,提升政务与安全水准;及

.全球合作: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开放生态,弥合全球智慧鸿沟。

有助自主创新 利民兴国

笔者从事大学科研四十多年,欣见近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不断地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动,来提升科学家的研发创新及生产质量的能力。笔者认为《意见》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放在重点实施行动之首位极具策略性,有助国家自主创新,利民兴国。就此,《意见》进一步提议相关的子行动。

一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且看,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贝克(David Baker),以及英国Google DeepMind科技公司的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琼珀(John M. Jumper)共同获得,表扬他们分别在“计算蛋白质设计”(Computational Protein Design)及“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这例子明显反映出人工智能有助促进跨领域科研,大大提升科学技术研发的新质生产力。三位科学家都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者,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困扰了生命科学家几十年面对“蛋白质结构分析”的大难题。蛋白质是人体必须摄取的营养,对人体有不同功能,包括运输营养素、修补人体组织、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燃烧、修复受损肌肉、保护骨骼、促进生长发育等。因此,了解蛋白质结构对生命科学研究十分之重要。

中国于2024年是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世界排行第一。由此可见中国科研实力强大,而且非常积极。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国科研必然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意见》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顺理成章,强化国家自主创新。

二是,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1到N”技术落地,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再以2024年诺贝尔奖为例,去反映这子动的关键性。该届物理奖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辛顿(Geoffrey Hinton)共享,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领域的基础性发现与创新,令“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得以有效实现。概括而言,“人工神经网络”所针对解决的是人工智能运算中所产生的物理学难题。另一例子是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它利用优化的运算法及开源共享机制,使“深度学习”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应用更加普惠,让“人工智能+”行动能落到社会每一角落,使国家广泛的普罗大众能分享到人工智能的红利。

三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包括(1)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并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以及(2)探索形成科技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以人力市场为例,“机器代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的热门社会科学议题。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核心逻辑并非简单的“取代”与“不取代”,而是应从“人机替代”转变为“人机协同”的范式。在未来社会,一个能够有效驾驭人工智能的自然人,会更具竞争优势。因此,个人不应视人工智能为威胁,而应将它视为“伙伴”,并学会与它协同工作。

混合岗位 实现人机一体化

在“人机协同”范式下,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冲击的最佳策略,不是试图在重复性任务上与机器竞争,而是将精力从低效的、可标准化的工作转移到那些具高创造力、情感智能、复杂度等的任务上。未来的工作将不再是单一的人力或机器工作,而是两者融合的“混合岗位”。终身学习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这种与人工智能“共生”的能力,实现职场“人机一体化”,而非“有‘你’(机器)无‘我’(人类)”的两极对立。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代人”会领自然人产生很大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不单止是个人,亦会影响社会的健康。

再者,职场中人机共存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人工智能经常出现的“幻觉”(Hallucination)、“黑箱”(Black Box)、“偏见”(Bias)技术问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相信亦必然是《意见》所提出的研究范围之内。不论是《意见》提出的内容,还是人工智能技术问所引发的问题,均值得香港政府深入研究,不容忽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桦加沙增强为台风 天文台料下周三最接近香港
卓永兴:AI效能提升组今年11月制订计划及时间表
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习近平就尼泊尔国庆向尼泊尔总统鲍德尔致贺电 李强向尼泊尔临时政府总理卡尔基致贺电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