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施政报告】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紫荆网

【2025施政报告】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日期:2025-09-19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生

当前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正处于快速重构阶段,技术标准、数据流动、人工智能治理等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构建与中国科技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规则话语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高度重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发展。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香港有能力进一步锚定全球科技治理功能,成为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战略支点。

从历史上看,香港一直承担着国家对外开放与制度对接的功能。在全球数字经济规则面临“碎片化”、“安全化”挑战的当下,香港应延续其“超级联系人”角色,成为衔接中国内地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制度接口”。《施政报告》中强调“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则进一步明确了香港在统筹安全与发展、衔接内外规则方面的历史使命。

立足“一国两制”独特优势,打造国际科技治理枢纽

香港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具备高度开放的法治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普通法体系以及长期积累的国际金融与专业服务资源,为打造全球科技治理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强调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地位,进一步发挥“一国两制”下香港联通世界的功能。在此背景下,建议研究在香港设立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新组织平台,广泛吸引国际企业、规制机构与标准组织参与,致力于在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流动、绿色科技标准等领域推动跨体系规则互认与互操作性建设。例如,可牵头共建人工智能风险分类与审计互认机制,为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可信赖的“试验田”,增强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对接国家战略与本地发展,开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

香港在数据跨境、人工智能等关键治理领域具备独特的双向衔接能力。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将北部都会区,尤其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新田科技城,打造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明确“推动内地数据在合规安全保障下跨境流动至河套用于科研”。借此契机,可在河套园区率先建设“国际数据合作中心”,探索建立分类分级、风险可控的数据流动机制,为国家加入DEPA、CPTPP等高标准数字贸易协定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依托《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的“AI效能提升组”与“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建议联合国内外顶尖力量推动构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委员会”,研发治理工具和合规标准,开展真实场景压力测试,系统验证治理规则的有效性与兼容性,为国家进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可靠路径。

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地,强化战略人才储备

人才是科技治理的核心要素。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高度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及广泛的专业网络。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列为重要战略,强调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发展“北都大学城”和建立高水平人才库。基于此,建议香港教育科技界进一步聚焦国际数字规则、跨境数据监管、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内地联合培养机制,系统积累兼具技术背景与国际规则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同时,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支持合规科技(RegTech)的研发与应用生态集聚。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构建“全球南方”科技发展桥梁

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背景下,“全球南方”已成为重塑国际规则的关键力量。香港可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加强与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交往联系,打造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国际科技治理合作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跨境数据合作等南方国家迫切关注的议题,凝聚国际共识的高端对话渠道。

在全球科技竞争从“技术主导”转向“规则主导”的背景下,香港有潜力成为国际科技治理枢纽。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推动国际科技治理合作与制度对接,香港不仅可为国家争取更有利的国际规则环境,也可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内涵。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不再推广“夜缤纷”?罗淑佩:延续“盛事+旅游”让香港五光十色
许正宇出访斯洛文尼亚和波兰 推介香港金融巿场优势
台风“桦加沙”加强为强台风级 “浣熊”升级为超强台风级
香港中学生观《南京照相馆》 厚植家国情怀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