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施政报告】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与大湾区“一校两园”模式发展-紫荆网

【2025施政报告】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与大湾区“一校两园”模式发展

日期:2025-09-19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莫迪朗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了多项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措施,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与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可善用大湾区各地优势,突破人员空间限制,在各类型高等教育机制中推动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大湾区积极探索“一校两园”发展模式,透过跨境科研、双学位、学历互认、科目共享等机制,发挥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各自的优势,汇聚优质教育和人才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为香港高等教育界、创科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校两园”指香港高校在香港设有主校区,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校区,两地校区之间保持紧密联系、探索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师生互通的办学模式。有鉴于发展国际教育枢纽和广泛吸引人才助力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一校两园”能够能够有效拓宽本地大专院校的办学空间、招生规模和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香港高等教育有独特的优势。香港高质素的教学、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广泛的国际联系以及与内地紧密的合作基础,可以透过“双学位”等合作办学模式有效引入大湾区,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和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兼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透过“一校两园”布局,香港高校还能够更有效地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一校两园”跨境协同模式正在从最初的分校概念向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教育、创科、人才生态系统演变。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围绕深圳市的支柱产业,构建了从共建实验室、定向创科合作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生态,将香港校区和深圳校区的科研与人才力量融入前海、河套等国家级深港合作平台,服务大湾区的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运营的“环港科大创新区”承接来自香港校区和广州校区的创科成果,目前已有超百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已成立公司超40家,未来将联合其他粤港澳大专院校形成规模更大的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释放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助力香港和大湾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一校两园”模式有利于增强区域教育协同效应与国际影响力。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能够显著增强大湾区的整体教育协同效应。特区政府致力于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枢纽,透过与内地教育资源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国家及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面对全球化大变局的冲击,香港需准确把握国际格局变迁与自身优势,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守正创新,深化大湾区高等教育务实合作,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国家战略和本地经济产业的战略性支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不再推广“夜缤纷”?罗淑佩:延续“盛事+旅游”让香港五光十色
许正宇出访斯洛文尼亚和波兰 推介香港金融巿场优势
台风“桦加沙”加强为强台风级 “浣熊”升级为超强台风级
香港中学生观《南京照相馆》 厚植家国情怀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