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
用语标准化,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译,以及人名拼音的规范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也需关注用语规范和地区差异。用语规范方面,翻译标准化有助于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歧义与误解,为中国故事铺设传播的通道,最终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中国话语体系。拼音拼写规范化能提升传播一致性,而香港地区人名拼写混乱的现象亟需规范。地区差异方面,本文建议在尊重地区特色的同时推动统一标准,允许为人名拼写方式制订适用于地区的指引,并在正式场合逐步推广统一的拼写方式,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专业性与可信度。总而言之,用语标准化是中国声音有效传播的关键。
中文用语标准化建设与话语体系构建
中文用语的标准化建设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已制定多项统一标准。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中文使用的规范化水平,更可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规范的用语,有助于向国际社会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消除了因语言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规范化的语言能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公信力,让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更有效,对传播文化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选取若干中文用语标准化的重要工作,简介于下。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在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以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并由此确立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是语言文字领域最重要的法规。
关于中国地名的转写方面的问题,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早于1984年12月25日发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旨在规范汉语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方式,有助于消除拼写混乱。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并公布标准地名等信息。民政部建立了「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提供标准地名查询基本功能,设置法规标准、地名命名等模块,便于使用。
至于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方面,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起草,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1年10月31日发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旨在规范中国人名在汉语拼音中的拼写方式,确保国际交流准确高效,维护个人身份权益,促进文化传播,服务数字化发展,体现国家语言标准化建设。其中,《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值得一提。这一规则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牵头制定,于2012年6月29日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取代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1996),旨在统一汉语拼音分词连写规则,有助汉语拼音使用的标准化。其中人名、地名的转写方式,分别遵循上述《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28039-2011)。
新闻用语规范上,新华社制定了一套用语规范,在2015年11月发布了《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旨在确保新闻报道的政治正确性、准确性、权威性,背景涉及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翌年发布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新增了57条内容。这套用语规范,有助于统一新闻表述,确保报道客观准确,维护国家形象,引导舆论导向,避免歧义争议,提升媒体公信力。
科学技术名词层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简称「名词委」)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截至2024年1月,名词委已审定公布涵盖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语言学、教育学等160余种规范名词,有助统一专业术语,确保学术交流准确,促进科研发展,并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此外,名词委还建立了名为「术语在线」的线上平台,便利大众查询。
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上,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是首个国家级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旨在规范重要政治词汇术语多语种译法,尤其是系统化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政策表述、制度概念等,为对外传播翻译工作提供相关数据资源服务,确立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此外,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也制作了《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是首个国家级多语种权威专业术语库,以语种的多样性、内容的权威性为突出特色,提供多种语言的术语对译查询服务。
上述工作对中文用语的标准化建设具有系统性意义。这些标准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闻传媒界规范了信息报道的客观性,在学术科研领域维护了专业术语的严谨性,同时也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为国内各行业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而在涉及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的场合,特别是使用外文(尤其是英文)表述有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名词时,应有统一的翻译标准。例如「术语在线」、《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等,对专业术语、政治词汇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参考。这种标准化要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的一致性,更需要在文化内涵、语境适应等层面保持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对于维护国家话语权、避免国际误读、提升跨文化沟通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实践中,有中国特色的用语往往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特殊挑战。本文后续选取若干代表性词汇,从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角度,简要探讨其英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内地(大陆)」的英文翻译
根据《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的规范要求,在涉及国家领土和地区表述时,「大陆」和「内地」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具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得弄混。」这一表述规范确保了语言表述的政治准确性。「大陆」和「内地」这两个词的区分在中文的语境里非常清晰,然而在英文里应如何表达呢?
在英文语境中,「大陆」和「内地」这两个具有特定政治含义的中文概念往往难以区分,也无法直接对应不同的英文译法。通常情况下,两者都译为「mainland」。观察可见,「内地(大陆)」的英文往往有以下的表述方式:「m」为大写的「the Mainland of China」; 「m」为小写的「the mainland of China」; 首字母大写的「Mainland China」; 首字母小写的「mainland China」;以「Chinese、China」作修饰语的「Chinese mainland」、「China’s mainland」;甚至单独使用「the mainland」。
以「the Mainland of China」和「the mainland of China」为例,前者属于专有名词,通常表示特定政治语境下的用法;后者属于普通名词,用于一般描述,侧重地理意义。鉴于中文的「内地(大陆)」具有特定政治含义,而并非纯粹地理上的普通描述,首字母大写的「the Mainland of China」应比较恰当。由此可见,字母大小写的规范使用与词序的正确排列,都是关乎属于翻译准确性的语法问题,必须格外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影响用语的理解,词序也会直接影响逻辑性和可读性。因此,在英文翻译中国特色用语时,要特别注意语法规则,应确立准确、清晰的翻译规范。
「普通话」的英文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明确说明:「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关于「普通话」在英文语境里的表达,主要涉及语言转换的适用问题,还要兼顾术语的规范、国际通用以及对语言政策的准确传达。不同译法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跨文化传播中如何保持用语一致性的考量。
教育部的网页主要用「Putonghua」一词。 此外,该网页曾用「Mandarin」或「Mandarin Chinese」的表述,如:「To promote Mandarin and encourage a culture of reading among young people nationwide,…」、「In 2020, 80.72% of China’s population spoke Mandarin Chinese (or Putonghua), …」,也有用「Standard spoken Chinese」,如:「Huai emphasized President Xi Jinping’s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Putonghua(i.e., Standard spoken Chinese)nationwide, …」、或者「standard Mandarin」,如:「Outcomes included multi-media products to translate Hubei dialects into standard Mandarin or translate standard Mandarin into foreign languages.」。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网页,「Putonghua」、「Mandarin」都有采用,如:「the state promotes the nationwide use of Putonghua as the standard spoken language,」、 「China has conducted Mandarin teaching in more than 180 countries and regions worldwide and, …」。国务院网页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英文版,把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句翻译为「The state shall promote the common speech— putonghua—used nationwide」,当中甚至用了「the common speech」一语作为解释。
名词委的「术语在线」建议把「普通话」的英译定为「Putonghua」。鉴于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早于1990年6月23日联合发出《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明确要求各新闻单位带头使用名词委已公布的学科名词,在英文的语境里按照名词委的建议,把「普通话」称为「Putonghua」是非常合适的。「术语在线」同时将「Mandarin」一词建议用作官话方言(Mandarin dialect)、北方方言(Northern Mandarin)的对应译名,即作为汉语方言的名称,而并非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因此,「Mandarin」和「Putonghua」存在明确分工:前者用于指称方言,后者用于表示国家通用语。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Mandarin」一词虽然已在学界普遍通用,也是为国际所接受的通用译名,但这种译法难以充分体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地位。采用汉语拼音直译的「Putonghua」虽然能突显其自身特殊地位,但在国际交流中的普及度仍有待提升。鉴于此,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现阶段不妨采用「Putonghua(Mandarin)」的双轨标注策略作为过渡方案,既保持用语的规范性,又兼顾国际认知习惯。这种平衡处理期望能提升传播实效,让中国概念在国际语境中获得更广泛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文翻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经济、安全、生态等多个领域相互依存,倡导合作共赢,追求和平、安全、繁荣、包容、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推动构建更公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这一理念为应对全球危机提供了合作框架,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英译,不仅关乎概念本身的完整传达,更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这个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理想的英译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国际受众的认知习惯,既要体现用语所表达的含意,又要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读。一个既符合立场又具备国际接受度的译法,将有效提升中国话语的全球影响力,促进跨地区、跨文明的价值共鸣。通过检索上述提到的《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只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的翻译,却找不到英语的翻译。通过网络的搜寻,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关乎全球发展与和平的重要理念,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英语翻译方式。
采用「humanity」一词的「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采用「mankind」一词的「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没有冠词的「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还有把「global」用作修饰「community」的「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把「human」用作修饰「community」的「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早期还有采用「destiny」的「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等说法。
就上述表述而言,早期英译的「destiny」近年已被意义更准确的「future」所取代。表示全人类概念的词,到底放在「community」之前直接修饰(如「global community、human community」)还是用介词带领(如「community for humanity、community for mankind」)比较好?相对来说,用介词带领的意义比较明确,「for」的使用能清楚突显对人类福祉和价值的重视。至于「humanity」和「mankind」的选择,前者的适用范围更广,更符合当代语言习惯。至于冠词的问题,用「a」来修饰「future」符合英语语法,也清楚说明这是一个明确的、可实现的愿景。综上所述,用「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来翻译「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合适。
人名拼音的拼写方式与在香港地区的实践
关于中国人名拼音的拼写问题,在上述提及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中明确的规定:中国人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分别大写」的拼写方式。例如,「王芳」拼写为「Wáng Fāng」、「杨为民」拼写为「Yáng Wèimín」。这一规范旨在确保中国人名在国际交流中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适用于护照、官方文件、出版物等正式场合。自实施以来,这套标准已成为中国人名拼音拼写的权威依据。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在第6.1条提到「出版物中常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港、澳、台人士,海外华侨及外籍华人、华裔的姓名,以及科技领域各科(动植物、微生物、古生物等)学名命名中的中国人名,原来有惯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必要时可以附注在括弧中或注释中」。对于长期使用非汉语拼音的转写方式(如威妥玛拼音等旧拼法、港澳台地区的方言拼音等),该规则允许通过必要的补充信息反映沿用已久的拼法,既保证了汉语拼音的主体地位,又能维护历史文献的连贯性、尊重特定地区的语言差异。
至于香港地区人名的拼写方式,并非上述提到任何一套国家标准(如《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规范内容。就笔者所知,香港地区缺乏统一的人名拼写规范。从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司长局长的网页所见,人名拼写没有一致的方式,如:英文名在前,姓在后的「John KC Lee」(行政长官网页);英文名在前,姓紧随其后的「Paul Lam Ting-kwok」(特区政府网页);姓在前,本名在后,英文名最后,用逗号分隔的「CHAN Mo-po, Paul」(陈茂波司长网页)。如果没有英文名,姓在前的「Chan Kwok-ki」(陈国基司长网页)或姓在后的「Chung-mau LO」(卢宠茂局长网页)都有。双音节的名,每个音节之间用连接号较为常见(如「Chan Kwok-ki」),一般不会连写。以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的名字为例,以下三种拼写方法在香港社会都能接受:「LEE Ka-chiu, John」(2022年行政长官选举网页)、「John LEE Ka-chiu」(行政会议网页)、「John KC Lee」(行政长官网页)。
香港地区的人名拼写方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混合现状,这种灵活性源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双语环境。在较为正式的文件和场合中,虽然大原则跟《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方式吻合(如姓名之间空格分隔、姓前名后),但同时也允许名前姓后的拼法,形成独特之处。
香港地区人名拼写方式的多样性,尤其在姓和名排序上的不统一,容易在实际应用中造成混淆和误解。以「John LEE Ka-chiu」为例,把姓夹在英文名和本名之间,如果姓不大写,按英美人名拼写的习惯,那就可能误以为「Ka-chiu」是姓。把英文名置于开首位置,姓紧随其后,虽然符合英美人名习惯,但跟《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精神不符。况且汉语拼音的连接号只用于双姓组合(并列姓氏),如「刘杨帆」(Liú-Yáng Fān)、「郑李淑芳」(Zhèng-Lǐ Shūfāng),「Ka-chiu」的拼写方式有可能误以为是双姓组合。香港地区人名拼写的不统一,无论跟汉语拼音拼写规则还是英美人名习惯都有差异。由此而引起的混乱,不仅影响身份识别,在国际交流中也会造成困扰。
因此,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香港地区有必要逐步推进人名拼写的规范化进程,以提升行政效率,联通世界。在兼顾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应为人名拼写方式制订清晰的指引。拼写方式应尽量符合国家标准,向汉语拼音拼写规则靠拢,求同存异。这一进程不妨考虑「双轨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尊重既有拼写多样性的现状,允许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继续使用习惯的拼写方式,尽量做到名从主人;另一方面,在涉外文书、新签发的证件等正式场合,逐步推广新制订的指引,务求减少因人名拼写的差异而引起的混乱。通过制订合适的拼写指引、加强宣传、完善信息系统兼容性等措施,以循序渐进方式推进,既能维护地方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又能促进信息交流互通,提升跟国际的兼容性。
转译中国特色用语时应关注用语规范与地区差异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2024年7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段里,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特别提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用语标准化非常重要。
本文所讨论的有中国特色的用语,例如规范使用「内地(大陆)、普通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文用语的英译,以及地区人名拼音拼写问题,是希望说明用语标准化有助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因歧义而导致认知偏差。中文用语翻译标准化,是构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工程。标准化翻译能有效避免因翻译歧义而导致误读,同时通过建立权威而便捷的数据库,为全球媒体提供参考,从语言层面强化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和一致性。确立准确、规范的表达,既可消除跨语言、跨文化的障碍,避免歧义和误解,又能增强叙事的文化亲和力,为中国故事铺设传播的通道,最终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中国话语体系。
在国际传播中,「正名」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就是首先为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用语做好翻译和转写的工作。本文建议应重视以下两个维度:
关注用语的规范。中英精准对译的重要性是「正名」的核心环节,确保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用语在国际语境中的原意完整传递,避免因翻译偏差而产生误解,是构建权威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有规范、统一的英文表述,可使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得到更有效的传播。拼音拼写的规范化则是「正名」的技术基础。国家制定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作为标准,确保了中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国际传播中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不过,香港作为国际枢纽,长期存在人名拼写混乱现象,这种无序状态既影响身份认同,也可能削弱国际传播效力。为避免因拼写混乱导致的身份混淆和认知偏差,制定人名拼写指引是有必要的。
关注地区的差异。在推进「正名」工作的同时,必须兼顾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与国家标准的平衡。本文所提出的「双轨并行」策略,就是一种折衷的方法。一方面在非正式场合允许名从主人;另一方面,允许为人名拼写方式制订适用于香港地区的指引,并在正式场合逐步推广统一的拼写方式。制订人名拼写的地区指引,既能避免因差异而造成的混乱,收统一之效,又可提升香港居民的国际辨识度,提升国际传播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作为完善「一国两制」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让地区特色成为丰富国家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名不立,行而不远。相信有中国特色的用语标准化能增强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的公信力,让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更有效,也对传播文化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7-9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