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台湾-紫荆网

光复台湾

日期:2025-10-15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5日,两岸人民将共同庆贺、共同纪念。

日本侵略中国,从台湾开始,在台湾终结。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殖民统治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省台北市庄严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本受降典礼,这一天,被正式定为“台湾光复节”。

台湾光复仪式后中国将士合影。

如果说全面抗战是8年,东北抗战是14年,那台湾的抗战就是50年。在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台湾民众是抗战的重要生力军。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赴国难,又一同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台湾的光复。

抗战时期,旅居大陆的台湾人组织台湾义勇队,协助抗战,他们的子女成立“台湾少年团”。

空前耻辱,割让一省

1895年3月24日,日本马关,春帆楼下,清廷重臣李鸿章坐上轿子,欲回旅馆。

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方知道清政府急于停战,故而在第二轮谈判中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李鸿章因“要挟过甚”极为愤慨,一番交涉下来,日方答应在次日揭晓真实的议和条件,这让他心事重重。

起轿而行,还没走几步,一名日本暴徒突然从街道围观的人群中冲出来,近距离向李鸿章开枪,击中其左脸。李鸿章满身鲜血,当场昏倒。

随行的医师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所幸子弹先击碎眼镜,再嵌入左眼下骨缝,并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已是古稀之年,决定不取子弹,“用药水洗治皮肉,可望补复”。

经过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李鸿章挨了这一枪,让大清少赔了一亿两白银,割地少了一处。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

李鸿章马关遇刺这天,也是日军攻打澎湖的日子。次日,日本陆军5000人在海军配合下攻占了澎湖列岛,且欲直接夺取台湾,继而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大的利益。

横生枝节的行刺,打乱了日本军部的节奏,他们不得不以停战稳住李鸿章,但停战不包括澎湖、台湾。

当时,日本国内主战气氛极为浓厚,“何时轻骑入燕京”是一种普遍民意。行刺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是一名26岁的无业游民,他的动机就是不希望中日两国停战。而内阁总理大臣、甲午战争策划者伊藤博文的目标是,从东北和台湾开始蚕食中国。

李鸿章遇刺,引得国际舆论哗然。伊藤博文唯恐李鸿章以此为借口回国,博取世界同情,进而推动欧美列强干涉,乾脆直接亮出了底牌。

4月10日,谈判重开。伊藤博文蛮横地要求赔款二亿两白银(原来是三个亿),割让辽东半岛(范围有了缩小)、台湾、澎湖,并说此次的条款“已让至尽头”,中国代表只需回答“允”还是“不允”。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道:“只管声辩,但不能减少。”

拿到条款,李鸿章对日本勒索之苛、欲望之贪甚为惊愕。毕竟,台湾是大清的一个省,将一个省割让给外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最后一轮谈判中,李鸿章仍试图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中日速记员将他们的对话实录如下:

李: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索债太狠,虽和不诚。我说话甚直,台湾不易取,法国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涌大,台民强悍。

伊:我水师兵,不论何苦,皆愿承受。去岁,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来,我兵未见吃亏,处处得手。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大概是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谈到台湾交割时,李鸿章认为一个月太仓促,要求再展限一个月,并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回答:“尚未下咽,自感腹饥特甚。”

这次谈判长达四个半小时,毫无改变,弱国无外交,果然不假。

甲午战争由朝鲜而起,起初并未涉及台湾,日本为何像一只咬到猎物的狼,撕咬着台湾不放?

从大航海时代起,台湾的地位就不一般了。作为亚欧大陆板块前沿,荷兰把台湾当作战略据点,使台湾成为亚洲海上的重要中继站。

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法都想拿下台湾,但都铩羽而归。由此,清廷也认识到,台湾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1885年,台湾设置为行省,刘铭传以福建巡抚兼首任台湾巡抚。他修铁路,办实业,苦心经营台湾,却不知欧洲列强之外,日本早就对这宝岛垂涎欲滴了。

德川幕府(1603—1868)末年,日本就有“北割满洲、南收台湾,进取中国”之议;明治维新(1860—1880)之后,日本便决定执行“北进朝鲜再经满洲入北京,南下琉球经台湾转进南京,蝎形夹击中国”的“蝎形政策”。

1874年5月,日本发动了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出兵台湾,这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清廷仅以50万两银子就换取了退兵。

甲午一战,马关议和,清廷提出种种赔偿条件,但日本仍强索台湾,就是为了取得南进扩张的基地。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上书,表示“台湾民众不服,其约可废”。在京等待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也会同四位台湾举人和官员联名上书都察院:“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从17世纪末施琅平定台湾到19世纪末,200多年间,清政府一直在不断鼓励大陆人往台湾垦荒定居。开发台湾的汉人,主要来自三个原乡:福建的泉州、漳州和粤东的客家。台湾地区领导人、“台独”分子赖清德和蔡英文的祖辈,都是清朝时从福建省漳州迁至台湾省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怎可拱手让给日本?

然而,《马关条约》终究生效了。6月2日,清廷代表李经方(李鸿章养子)到台湾办理交接。他知道“台湾岛民群情激愤”,不敢上岛,于是日方派出小舰艇,把李经方接上横滨丸号军舰,在基隆外海上,将《交接台湾文据》交到日本代表、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的手上,完成了仪式。

这个仪式虽然空前屈辱,但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台湾主权属于大清的证明。如果不属于大清,何来“交割”一说?

武斗20年,文斗又10年

为占领台湾,日本动用了三分之一以上、7万多人的兵力和常备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大举南下。

在日军登陆台湾的前5个月,由北至南的义军反抗风起云涌,台湾的民众,至少死亡了5万人,而日军也折损不下万人。

在台湾彰化八卦山上,有一座“乙未抗战纪念碑”,纪念的正是《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军民奋起抗日的历史。

那上面有个年轻人的名字——吴彭年。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清廷发文命在台湾的清朝官员“内渡”。刚刚以候补县丞来台的吴彭年抗命留下,投入驻守台湾的黑旗军刘永福的麾下。

刘永福的黑旗军曾经在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是清末难得一见的善战部队。受刘永福之命,吴彭年率领700黑旗军将士重创日军,在夺回八卦山的战斗中,吴中弹坠马,壮烈牺牲。

吴彭年是浙江余姚人,出生年月已不可考,据说牺牲时年仅22岁。22岁,青春正盛,他本可安然返回大陆等待朝廷另行任用,但却与台湾义军生死与共。

“闽台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林森是福州人,当时在台北电报局工作,也组建义军抗日。被迫离开台湾后,他又回乡加入了同盟会,成了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成立后,他当了12年政府主席,收复台湾一直是他的初心。

诗人丘逢甲,号召“举义自守”,率乡勇在台中、彰化一带奋战。义军的武器多是长矛、鸟铳,甚至锄头,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战斗惨烈而短暂。次年,隔着海峡,丘逢甲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诗句。

乙未抗战,只是台湾民众前赴后继抵抗侵略的起点。

1915年夏天,日本侵占台湾20年后,台湾最大的一场武装抗日之战在台南噍吧哖开始。

日本人有多恨噍吧哖?他们随便捡了一根竹竿,屠杀了当地所有高过竹竿的青年男子,甚至将地名改为“玉井”。玉井是当时东京风化区的地名,他们这样做就是要羞辱、诅咒这个地方的女性和后代。

2014年,台南新化发现一处无名荒冢,里面竟有白骨三千多具。经过考证,那是1915年“噍吧哖事件”时被杀害者的万人冢,而且这只是被害者中的一部分。

最悲壮的,要数高山族民众发起的“雾社事件”。1930年,赛德克族的族长莫那·鲁道带领六个部落的族人袭击了日本警察学校,用弓箭、猎枪击毙134名日本官员和家属。

气疯了的日军用飞机大炮,甚至是化学毒气弹,镇压这些没有现代武器的少数民族。起义持续两个月,参与的部族几乎全灭,高山部落的女人们,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不惜集体跳崖。八十多年后,幸存者的子孙在纪录片里说:“对余生而言,活着,比死去还需要勇气。”

日本殖民台湾50年,前十年主要镇压汉人反抗,第二个十年主要镇压少数民族反抗。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至1914年,台湾少数民族有八分之一被杀害。

1914年5月,日军进攻太鲁阁泰雅族,直接导致这个有9000多人的部落灭族。他们以为鲜血已经把台湾人吓住了,但是,1930年的“雾社事件”,再一次展现出台湾民众的气节。

血腥镇压的同时,日本也对台湾的年轻一代进行全面日化教育。

所谓日化教育,就是“洗脑”,就是不让保留中国籍、不让说中国话、不让写中国字、不让过中国节的文化压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台湾青年,离中国越来越远。一战以后,以林献堂和蒋渭水为代表,台湾本土士绅开启了“文化抗日”。

台南连家,祖上自康熙年间入台,传到连横已是第七代。沦为殖民地后,连家祖宅被日本人以一块银元的羞辱性价格强行征用,更屈辱的是,连横不得不加入日本籍。

1919年,连横写完《台湾通史》,这是台湾的第一部通史。在这部“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的巨著中,他写道,“‘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蒋渭水请连横向大众宣讲《台湾通史》,他用典雅的闽南语讲,连人力车伕都会进来听。毫无疑问,这在台湾是十分危险的。1931年,连横修书一封,向在南京的老友张继“托孤”:“弟仅此子,雅(连横号雅堂)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

连震东跟着张继到了北平、西安,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北漂”的台湾家庭,其中有一个稚气可爱的小姑娘,小名英子。这个小姑娘,就是《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苗栗县人,日据时生于日本,随父母返台后,不堪忍受日本统治,举家迁居北京。

东北沦陷后,许多台湾人和大陆同胞一样投身抗日,甚至付出了生命,这其中就有林海音的小叔叔林炳文。林海音的父亲也在接回弟弟遗骨的途中,因劳累过度去世。

1936年,连震东的妻子在西安怀孕,当他给父亲报喜时,却收到父亲的遗嘱:“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若生男孩,起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名字由此得来。

台湾史作家杨渡在总结前30年的抗争时曾说:“武装战争打了20年,文化抗日又进行了10年。武装抗日整个过程,有人统计牺牲20万,但我个人认为是20万到30万之间。”

数字之所以难以统计,是因为日方经常制造出一些冤狱。

赖清德的父亲赖朝金是台北瑞芳的矿工,当年瑞芳矿工饱尝日本殖民统治之苦,1943年日本宪警以“抗日”为名围捕矿工,三百多人死于狱中、尸骨无存,赖朝金大概率亲耳听过同胞的哀号,亲身受过殖民者的欺辱。如果他和当年同受日本人折磨的矿工,听到赖清德之流的种种妄言,不知会作何感想。

虽然岛内的起事、请愿都失败了,但也使日本当局不断警惕:台湾民众并未完全屈从。

“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了一种召唤。台湾的有志青年认识到“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纷纷回大陆投身抗战。

诗人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在广东组建东区服务队,开展抗日活动。黄埔军校毕业的台湾人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了“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转战于浙闽一带。曾经是童养媳的谢雪红,在苏联受训后参与成立了台湾共产党,并潜回台湾,发动工农大众反抗日本统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对日作战,《马关条约》被废止,台湾终于从法理上回归了祖国。此时,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已经46年。

与对待东北不同,日本对台湾,不仅是完全统治,经济上剥夺,还有绝对的空间与足够的时间,能在文化、教育、宗教乃至意识层面,进行同化。

从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方式即可看出其用心。日本先以军事,镇压台湾民众的反抗;继以殖民统治,磨灭台湾民众对中国的眷恋与关系;进而提出“内地延长主义”,灌输台湾是日本本土的延长的观念;最后以“工业日本、农业台湾”为名,将台湾的资源与日本本土做完全的结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则用最黑暗的“皇民化”运动,来消磨台湾同胞的中国心。报纸上的中文栏目全部消失了,中国姓氏被要求改为日本姓氏,祖宗牌位被封禁,代之以日式神社。

“皇民化”雷厉风行的时候,日本警察一看到台湾民众穿着布扣子做的台湾服,就会当场用剪刀剪去布扣子。日本人说:“台湾服是支那服,台湾民众认为支那是他的祖国,所以一定要废止台湾服。”所有反抗都被压制着,连用收音机听大陆的广播都可以入罪坐牢,台中央书局的庄垂胜就因此坐了一年牢。

面对家乡亲友回家的呼唤,悲痛的林海音毅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现在是失去了故乡,但是回到故乡,我们便失去了祖国,想来想去,还是宁可失去故乡,让可爱的故乡埋在我的心底,却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

在台湾,那些自愿改姓日本姓氏的人家,统治当局提升他们为“皇民”,可以享受种种特权。比如,战时实行配给制,台湾同胞能获得的配粮,只是在台日本人的一半,“皇民”可以得到介于日本人和台湾人之间的数量。

即便是为了糊口,愿意成为“皇民”的也不多。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时,“皇民”占全台人口不过4%。太平洋战争开始,“皇民”运动加速进行,增加到7%左右。大战结束时,“皇民”人数占10%左右。

那些自愿成为“皇民”的台湾民众,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还要“日本人”。

鼓吹“台独”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家境不差,小时候还在私塾学习“汉文化”,但老师其实是只是以日文来诵读《论语》跟《孟子》等《四书》。1940年,读中学四年级的李登辉改名“岩里政男”。李登辉曾说,改姓“里”留下了“李”这个音,很多姓“李”的都改成“岩里”“小里”“北里”等等;“岩”是因为李家来自福建龙岩。

“皇民化”运动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台湾征兵,为“南进”侵略政策充当炮灰。二战爆发后,日本从台湾强征近30万青壮年,这其中有3万人确定死亡、10万人受伤。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台湾青年被征召去南洋,有去无回。李登辉的哥哥李登钦就加入了日本海军,命丧东南亚。1944年,李登辉被编入日本千叶市千叶高射炮部队做见习士官,未及参战,就在千叶迎接了日本的战败。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日军中受的教育,使得他在人格底色上就扭曲了。

如果让台湾兵开赴大陆战场,往往遭到直接对抗。1939年10月10日,基隆壮丁300人被征入伍,在领得枪械后,立即“哗变”,消灭日寇30名,在随后的激战中又消灭日寇145名,然后持械退入山中开展游击战。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历史学家杨渡三个叔公的命运中,也可见一斑:

杨渡的三叔公,被迫在上海帮日本人当翻译,抗战胜利后,被当成日本人、汉奸,几乎死于上海,战后死里逃生回到台湾;六叔公被日军征召,远赴南洋当军夫,差点饿死于南太平洋的荒岛上,最后是靠着美军带回家;而留在家乡的二叔公,左腿毁于1944年美军对台北的大轰炸。一个小小家族,在一场战争中,竟有如此不同的际遇,这或许就是台湾民众命运的缩影吧。

来源:北京日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郭孟琦 校对:孙艺宁 监制:姚润泽
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全力备战十五运会!香港铁人三项运动员黄子图:铁人志坚 奋勇争先
香港传媒高层内地参访团赴雄安新区考察
沈痛送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