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访】霍启刚:全运之桥筑就湾区同心路-紫荆网

【紫荆专访】霍启刚:全运之桥筑就湾区同心路

日期:2025-10-0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王慧娟

将于2025年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次制度创新与人心相通的实践历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始终站在湾区融合的前沿,他将十五运视为检验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试金石”,更看作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9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香港体育联盟合办讲座,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学院主席及理大校董会成员霍启刚担任主讲嘉宾,分享推动香港体育发展的丰富经验,以及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展望(受访者供图)

赛事为媒开创湾区融合新范式

“全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本身,它是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最佳实践场。”霍启刚的话语中充满对这一历史机遇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2024年粤港澳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创造的“数字化通关”“一赛三地”模式,正是制度创新的展现。赛事从珠海出发,经澳门、港珠澳大桥至香港再返回珠海,三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赛事衔接机制的无缝对接,这种突破行政壁垒的探索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霍启刚坦言,“作为首次承办全运会的城市之一,香港结合自身国际化优势,推出多项创新设计。例如,在跨区域协调机制方面实现突破,粤港澳三地成立联合筹备委员会,实现资源共享和政策对接;公路自行车和田径马拉松两个项目首次以跨区域形式举办,充分体现大湾区融合。由香港承办的8个竞赛项目及1个群众赛事项目中,剑击是香港强项。希望今后可以将跨境比赛办成一年一度的特色项目,三地也可以在未来继续联合申办诸如女子世界杯等国际性赛事。”

本次全运会,香港承担著8个项目的竞赛任务,其中3个将在启德体育园举行。这座现代化体育场馆与红磡体育馆、香港单车馆等共同组成了展示香港城市风貌的“体育窗口”。霍启刚强调,铁人三项在维多利亚港的举办,不仅可以让运动员感受到维港风情,更可以让世界透过这次赛事看到大湾区的活力与魅力。而超过3万名志愿者的踊跃报名,彰显了香港社会对参与国家盛事的热情,成为“民心相通”最鲜活的实例。

另外,本次全运会香港的场馆设施坚持“可持续赛事”理念,主要利用现有场馆进行绿色升级,避免大规模新建。例如,香港体育馆通过使用特殊涂层,以较低成本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空调耗能并且实现节能减碳。

“粤港澳三地在协同筹备中,透过体育纽带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例如共享场馆、人才培训和宣传资源,三地政府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协调赛事日程和后勤支持,这些协同经验,对大湾区其他领域如文化、旅游和科技合作有借鉴价值,能促进政策互认、资源互补,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累积经验,让大湾区在不同方面更紧密合作”,在霍启刚的规划中,全运会的后续效应将持续释放。他指出:以赛事为契机,探索建立粤港澳高水平运动队共享训练基地服务机制,支持三地运动员跨区适应场地,这种资源共享模式不仅能提升竞技水平,更能培育“一家人”的湾区共同体意识。“我们要把大湾区这个‘蛋糕’做大,让每个城市都能发挥优势,形成‘1+1>2’的融合效应。”他的话语中蕴含著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深远思考。

青春力量培育湾区文化新认同

“体育是凝聚青年人的天然纽带,尤其是当滑板、霹雳舞这些潮流项目进入全运会,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青春活力的完美融合。”霍启刚敏锐地捕捉到赛事与青年的紧密联结。在他推动的“全力支持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计划中,校园嘉年华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体育精神,而新增的潮流运动项目则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为全运会注入了“Chill风”的青春气息。

这种文化认同的培育并非偶然。霍启刚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目标,而体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他以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为例,建议将这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延伸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形成“一赛多站”模式,既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又带动整个湾区的文旅经济发展。在他看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使外国游客能够通过体育赛事这一载体,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湾区的魅力。

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在霍启刚的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主张深挖武术、龙舟、龙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通过赛事展演讲述叶问、容国团等体育名人的爱国故事,让青少年在运动中感悟文化根脉的传承。“当香港青少年为国家队运动员加油的时候,当粤港澳选手共同训练一起备战的时候,这种情感的联结会自然地生长。”霍启刚的眼中闪烁著对未来的期许,他坚信体育能够超越任何障碍,成为最真挚的“民心相通”的催化剂。

战略引领构建体育产业新格局

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霍启刚将十五运视为建设“体育湾区”的起点。他提出打造“三地三中心”示范点的构想,涵盖重大赛事承接地、体育组织总部集聚地、高水平训练基地等六大核心功能,推动体育与医疗、科研、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在他的蓝图中,广州成为国际体育赛事中心,深圳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香港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澳门发展赛车运动,每个城市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名片。

南沙作为大湾区的几何中心,被霍启刚寄予厚望。他建议广州南沙可以成为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通过引进高水平体育院校,推动产教融合,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打造大湾区奥林匹克学院,培养教练员、体育经纪人等专业人才。“我们不仅要举办赛事,更要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整个湾区配合,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话语权。”这种产业思维与战略眼光,让体育成为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坚定我们推动粤港澳联合申办国际赛事的信心。”霍启刚建议届时借鉴全运会经验,争取2031年女足世界杯的联合主办权,通过大型国际赛事促进湾区“一程多站”旅游模式的完善,并形成长远的商业动能。“从全运会到世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让大湾区成为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事湾区”。在霍启刚看来,这不仅是体育产业的升级,更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从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看,香港参与承办全运会,成为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和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一平台,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粤港澳融合的成果,突出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角色。增强香港市民国家认同感,激发市民体育热情,感受国家顶尖运动员风采,强化民族凝聚力,让市民更深刻体会到“一国两制”的优势。

“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十五运,这不但是国家对香港信任的体现,更是构建推动区域体育合作、提升本地体育水平的平台。希望全港市民能够齐心关注全运会,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共同打造一场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体育盛事,展现香港热爱运动、团结向上的精神。”霍启刚藉著十五运的契机,以体育为笔,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上书写著“同心同源”的故事。他坚信,十五运创造的经验将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成果。在这条“以体育促融合,以融合谋发展”的道路上,从体育精神培育的家国情怀,终将汇聚成推动湾区建设的磅礴力量。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校对:刘可熠 监制:张晶晶
临时拨款法案在参院再度受阻 美政府“停摆”将继续
“北香港”建设提速 第三条连接内地铁路启动
全国铁路连续4天日发送旅客超1800万人次
哈马斯回应美国“20点计划” 特朗普:立即停止轰炸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