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访】以“守护”之心 践为民之责 ——访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沛良-紫荆网

【紫荆专访】以“守护”之心 践为民之责 ——访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沛良

日期:2025-10-0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许煜

午后的香港立法会大楼会议室,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木质桌面上,陈沛良身著深色职业西装,言谈间既有保险业“老行尊”的沉稳与专业,又不失为民发声的热忱与赤诚。 从上世纪70年代踏入保险行业,到2021年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以“守护”为准则——守护香港保险业的规范发展,守护香港市民的福祉未来。凭借数十年积累的近乎“行业活字典”的专业经验,他在四年立法会任期中提出了多项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的动议和倡议,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共鸣,展现了香港专业人士回馈社会、参与治理的责任与担当。

陈沛良落区探访长者

保险业“筑规者”:守护行业稳健前行

陈沛良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香港一个基层家庭,童年时代一家六口挤在唐楼一个小空间里,放学还要帮妈妈车衣送货做家务。“即便这样也没感觉到穷和累,反而觉得每天很充实,很开心。”中学时入读传统爱国学校香岛中学,陈沛良回忆在此深受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熏陶,因此长大后选择加入中资机构中国太平,这是中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设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入行至今近50年,他从没变换过工作,现在仍是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不管是彼时的职业还是后来的公职,陈沛良的爱国爱港情怀一脉相承、初心未改。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保险业正值起步发展关键时期,年轻的陈沛良怀著好奇以及对“规避风险”理念的认同踏入了这一行。“选择保险行业,源于一份‘为他人抵御风险’的初心。”回忆入行机缘,陈沛良的眼神充满感慨。

彼时的香港保险市场尚处于“粗放生长”阶段,制度不健全、规范不完善,产品种类单一、公众认知度低,不少从业者都是“摸著石头过河”。陈沛良选择从基层岗位做起,挨家挨户推广产品,耐心向市民解释“规避风险”和“家庭保障”的意义。凭借勤奋、拼搏以及对行业的热爱与洞察,陈沛良很快从一线岗位成长为业内权威。“保险的本质是保障与风险管理,关乎家庭的生活稳定,也关乎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陈沛良这样总结自己的从业理念。同时,他也敏锐意识到,这一行业要长远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支撑。

此后数十年的管理岗位上,包括担任香港保险业联会主席期间,陈沛良始终将“推动行业规范化”作为核心目标。他积极参与多项行业条例的制定与修订,推行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行业自律和法规现代化建设,与同行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透明且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如今,香港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保险中心之一,保费收入与价值拓展稳居亚洲前列,这背后离不开像陈沛良这样的行业“筑规者”的默默付出。“保险业的核心是‘信任’,只有规则清晰、监管到位,才能让市民和投资者放心投保,充分保障行业行稳致远,更好助力香港经济循环,社会有序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多项与保险业密切相关的金融措施,很大程度上回应了陈沛良过去四年在议会内外提出的观点与建议,不仅彰显了保险业在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推动资金融通和强化风险管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陈沛良对行业发展和香港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与贡献。

立法会“发声者”:聚焦民生急难愁盼

陈沛良与学生团体交流

2021年,陈沛良循选举委员会界别成功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开启了“跨界”履职之路。“从保险业到立法会,身份变了,但‘为市民服务’的初心没变。”陈沛良强调:“从‘职业’到‘公职’,是服务舞台的扩大,践行初心使命的升级。作为立法会议员,不仅要关注行业发展,更要倾听市民的心声,解决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四年履职期间,他始终兢兢业业保持著高度责任心,以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投入到政策制定、民生服务和施政监督中,并提出多项具深远影响力的动议和倡议,包括《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和《关注中产养老需求,构建高质量康养生态体系》等,直面社会深层次问题,备受各界赞誉。

谈到《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陈沛良表示:“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但近年来,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诸多因素叠加,导致青少年情绪问题频发,令人痛心。 ”

他的动议直指痛点,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设立24小时辅导热线;特别强调推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去污名化”:“一个孩子的崩溃,可能源于长期无人倾听的痛苦。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包容的环境,让孩子们敢于求助。”他讲述了一位中学生因未能及时获得辅导而酿成悲剧的案例,语气沉重却坚定:“这份动议不仅是政策建议,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呼唤。”他的建议得到政府积极回应,现时已于三个地区康健中心推出先导计划,深入社区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及早跟进和转介高风险个案。

在另一份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的动议《关注中产需求养老,构建高质量康养生态体系》中,陈沛良与香港城市大学大湾区研究中心合作,通过详实的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揭示了香港中产这一社会“夹心阶层”所面临的康养困境:香港是个老龄化社会,养老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中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却在现行社福政策中经常被忽视,是一群“交税多、福利少”的典型代表,不仅中年时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少”的生活压力,退休后还要面临养老的诸多挑战:既不符合政府公援条件,又难以负担高端私营服务。“许多人以为中产阶层养老无忧,但实际上,长寿风险、通胀压力、医疗不足和服务缺失等现实问题,正在不断侵蚀他们的积蓄和资产。”

陈沛良从保险精算角度分析:“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康养生态体系,让包括中产在内的长者们可以有保障、有尊严地养老。” 他在动议中针对性地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养老金融支持、乐龄科技应用、精神质素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服务标准认证、权益保障管理等,并呼吁政府成立“长者康养政策工作小组”,展开全面调研,出台系统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年轻中产未雨绸缪配置养老金融产品,破解‘香港中产退休返贫’魔咒。”

这一动议广获中产家庭和专业团体的响应和支持,被誉为“当下最及时最必要的动议”。9月17日,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政府将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由政务司副司长带领各政策局制订对策,涵盖安老、医疗、房屋、文化康乐、乐龄科技等。对此陈沛良深感欣慰:“政府对这一动议响应之快速,远超自己预期,同时亦深受鼓舞。”

面对各界褒奖,他一如既往谦虚:“保险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和长远规划,这与政策制定逻辑相通。”从经济腾飞时的行业规范,到深层次改革的民生关怀,他始终以数据为依据、以经验为依托。 他的两份动议,不仅是政策建议,更是对社会价值的重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如何善待弱者与长者;一座城市的未来,根基在它如何培育青年、保护中产。

正如陈沛良所言:“专业人士从政,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责任。”这份责任,推动著他在保险业深耕半世纪,在立法会为民发声,为港建言,也将推动著他继续以专业与民生并重、理性与温暖并存的风格,为香港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校对:刘可熠 监制:张晶晶
临时拨款法案在参院再度受阻 美政府“停摆”将继续
“北香港”建设提速 第三条连接内地铁路启动
全国铁路连续4天日发送旅客超1800万人次
哈马斯回应美国“20点计划” 特朗普:立即停止轰炸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