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完善教师注册机制,标志著香港教师专业发展迎来重要转折点。新机制拟引入执业证书和定期更新要求,这不仅是制度上的革新,更是对教育质量的深度追求。本文将结合香港现行培训体系,探讨新机制的建设路径、效益与挑战。

建立科学化注册机制的三大支柱
香港可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符合本地特色的注册体系。首先,参考中国内地教师从“合格” 到 “骨干” ,再到 “专家”的三阶梯人才发展路径。新入职教师需通过教学实务考核获取执业证书,现职教师则按年资与专业成果申请升级认证及加薪。其次,引入新加坡的持续专业发展模式,将现行每年30小时培训要求转化为积分制,按教师职业阶段设定差异化进修目标。最后,借镜英国教师标准框架,建立多元评估机制,结合课堂观察、学生成长数据与专业作品集等要素,实现从“时数达标”到“质量验证”的转变。
新机制与现行体系的衔接与强化
当前香港在职教师培训虽有框架,但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监察。新机制需著重三方面强化:其一,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档案”,将碎片化进修整合为定向发展路径。例如,STEAM教师需累积科技教学积分,而人文学科教师则侧重明辨性思维培养。其二,优化晋升培训内涵,将中层管理培训与高级注册资格挂钩,使晋升不仅是职位变化,更是专业能力和社会道德的认证。其三,加强校本支援,参考内地“名师工作室”模式,发展校本和区本专业学习社群,让培训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创新。
机制建设的多元效益
执业证书制度将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感。定期更新机制则创造持续学习的驱动力,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从管理角度,分级认证可实现人才精细化培育。研究显示,在实施类似严格认证与持续进修机制的地区(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其教师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和留任率都有显著提升(此现象见于安大略省教师协会发表的《教学的演变:安大略省教学专业的变革》等系列报告中,相关研究数据多集中于2000年至2015年间)。更重要的是,新机制有助建立良性淘汰机制,为不称职教师提供改进指引或退出渠道,维护教育质量底线,这正符合特区教育局2022年公布《教师专业操守指引》的初衷。
实践挑战与优化策略
新机制面临教师工作负荷、评估标准公平性等挑战。对此,建议特区教育局采取三阶段实施策略:首年设立过渡期,承认教师既往进修成果;次年建立弹性方案,为特殊情况教师提供替代评估途径;第三年全面推行质量导向评估。同时,教育局需设立专项支援基金,协助学校(同区学校)建立校本(区本)培训体系,并开发在线进修平台,降低教师时间成本。
教师注册机制改革是香港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在继承现有培训体系基础上,通过科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实施策略,有望实现香港教师队伍从“合格”到“卓越”的转型。这需要特区政府、中小幼学校与广大教师群体的协同努力,共同打造香港教育的新标竿。
作者:创知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黄晶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