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指出,国家已把“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香港会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支持太空经济。事实上,香港有国际化优势,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多间大学均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项目。为此特区政府持续加强相关投入,包括透过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下的“特别征集(航天科技)”,专项拨款资助本地大学进行与航天科技相关的研发。香港文汇报综合消息人士及翻查资料,整合了获计划支持的6个航天科研项目名单(见表),涵盖新一代太空导航相机、制备高仿真月壤等高端科技。有项目负责人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分享其研发的仪器已计划于明年4月发射升空,可望为国家在全球碳排放监测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特别征集(航天科技)”会提供逾1亿元支持大学6个研发项目,政府消息人士其后补充,共有五所大学获得支持,其中香港理工大学有两个研发项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则各有一个。
就此,香港文汇报翻查创新科技署资料,整合出获计划资助的6个项目。其中,通过杰出创科学人计划来港、曾任美国太空总署(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苏慧,获资助开展“从中国空间站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点源”研究。
最终建点源排放清单
“我们的项目旨在研制世界首款能够对二氧化碳和甲烷实现高精度监测的点源探测仪,该仪器将为我国在全球碳排放监测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苏慧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出,其项目周期为三年,团队预计于明年1月完成仪器的研制工作,并计划于4月份发射升空。随后将开展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最终建立精确的点源排放清单。项目共获得近1,450万元资助,将主要用于仪器研发,后续的项目运营、数据处理与应用等。
对新一份施政报告表明香港会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支持太空经济。苏慧表示非常高兴和振奋,又强调香港在推动航天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她分享道,港科大已在多个航天科技领域布局,包括遥感卫星技术、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卫星数据分析等,积累了相当的研究实力和人才团队。她深信,本港一众科研团队定能为国家航天战略与商业航天产业,贡献香港力量。

理大太空相机获资助
曾多次参与国家航天项目的港理大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获资助开展“关键太空技术能力研发可应用于地形相机”项目。据校方介绍,该项目延续理大在嫦娥三、四、五、六号和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经验,研发新一代太空导航相机及其相关技术。
容启亮团队将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包括开发高强度/重量比率、高热导率、可控的吸收率、反射率、发射率和折射率的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重点还包括空间气候特性应对如辐射特性、空间环境中的化学相容性,以及无孔三维列印等重要制造技术。
此外,该研究还将探索与影像撷取和处理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用于不受极端温度波动的中性光学性能的热模型、用于月球表面上与不同日光角度进行导航的地形识别人工智能演算法。
由港城大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李扬扬带领的项目“高仿真月壤:探月研究的重要基石”,据项目介绍指,基于月球采集的月壤极为稀缺珍贵,地球上相关的工程和研究大多依赖人造模拟物,但它们目前与真实月壤有显著差异,或导致相关研究产生严重误差。因此项目致力研制高逼真度的“月壤”,为探月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旨在支援由研发中心、大学或其他指定本地公营机构所进行的应用研发项目。根据立法会文件,“特别征集”做法是要更具弹性及针对性支持特定主题的研究,目前支持的6个航天科技研发项目,将有机会应用于嫦娥七号、天宫空间站,以及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
话你知|细数港科学家贡献国家航天事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表示,国家已把“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香港会善用其优势,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支持太空经济。在过往一段时间,香港科学家积极参与一系列国家航天工程:有港人首次获选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载荷专家,有望成为航天员;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先后成功获得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进行研究,有望进一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香港科技大学获选为嫦娥八号“月面多功能移动操作机械人暨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的主导机构,带领各地专家在航天科技上寻求突破;香港中文大学自主研发的卫星亦成功发射……凡此种种,均展示了香港科学家的实力,而航天科技亦成为了香港创科的重要一章。
去年6月,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六号成功在月背着陆,于6月4日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港理大教授容启亮及其团队为嫦娥六号设计和制造了重要的采样装置,反映香港科学家在航天科技的卓越贡献。同月,港理大团队获得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本进行寻觅水源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对香港航天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去年6月11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完成第四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一名来自香港的载荷专家成功入选。李家超当时表示:“香港特区首次有市民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过程,获选为预备航天员,成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载荷专家,有机会亲身到太空参与科研工作,为国家航天工程作出贡献,写下香港特区的光荣历史,全香港都引以为傲。”
港中大联同国星宇航共同研发的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去年9月24日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它是港中大首颗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及数据应用的对地监测卫星,亦是国际首颗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学卫星,能服务香港、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灾害回应、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经济等领域,有效支持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监测、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2月底,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钱煜奇则成功申请到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1,000毫克。
移动充电站将随嫦八探月
港科大专家研发的“高分辨率全球温室气体探测”项目,今年初正式获得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委托,领军研制全球首款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有望登上天宫太空站,展开研究与应用。该仪器能更精准地监测特定范围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制订和评估减碳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政策,同时透过合作分享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今年4月,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遴选结果,包括由港科大联同多所大学团队牵头开展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机械人暨移动充电站”项目,领军海内外航天专家合作研制一个采用先进材料工艺并糅合创新技术的机械人,将在未来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探月工程提供全方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