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江心雨
9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5《施政报告》发布的第二日,强烈风暴米娜正加速逼近本港。走进立法会议员周文港的办公室,柔和的灯光铺陈在堆叠著大摞文件的办公桌上,一扫窗外的激烈天色。办公桌正对面墙上挂著习近平主席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字。周文港说,这是给他自己的每日叮嘱。

学者出身的周文港,曾先后任职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深耕经济和教育政策研究。2021年末,他当选为香港立法会议员,凭借长年积累的学术和应用政策功底与实证方法,他把问题拆解为可测量、可评估、可落地的政策方案,履职至今已发布16份、基本上每份上百页的政策研究报告。他同时兼任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顾问团成员等,持续在教育、人口与人才、青年发展与民生等关键领域推动一系列可度量的制度变革。值此新一份《施政报告》出炉之际,他带著对本届政府务实取向的肯定、对香港教育及经济发展等新布局的期许,以及对制度优化的具体构想,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分享。
2019年,积弊已久的“修例风波”在境外势力推波助澜下,最终演变成港版“颜色革命”和“黑色暴乱”。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香港国安法,并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区颁布实施,香港迈入“由乱到治”到“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周文港的从政初心也开始于此——参与建设香港“由治及兴”的征程。
2021年立法会选举时,“经济、教育、青年”,是周文港的参选政纲关键词,他当时将其称为“三支箭”,谈及这三支箭的由来时,周文港表示,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香港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解决”,社会凝聚力、尤其人心回归有待提升、经济动能转弱、人口与产业同时承压、青年向上通道有待打通……稳定本港民生及经济回暖业已“箭”在弦上,“要做的事首先一定是实事”,因此他将政纲聚焦经济、青年与教育等,“实实在在能令到香港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真正走到立法会做事后,他把这一逻辑延展为一套可操作的“助力香港发展组合拳”:上游以“发展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北都大学城”等为新招,扩增人才供给、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动能,中游以“抢—留—育”三招的人口人才政策修复结构性缺口,下游通过优化二手未补地价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调整楼市与股市制度预期稳住资产与消费信心,形成“教育—人口—经济—社会”向上流动循环。四年来,他在上述领域深耕细作,基于多轮深入调研与实地考察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可喜的是,由李家超出任行政长官后的特区政府历次《施政报告》,亦相继回应其谏言,教育、经济、人才及青年发展等议题均已进入系统推进中。
国际教育枢纽倡议从无到有
周文港表示,自过去两年《施政报告》落实多项措施后,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特别是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正呈现“从无到有,从有到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乐见今年行政长官宣布再放宽“八大”(八所资助大学)录取非本地生限额至“额外5成”、预留商业用地兴建学生宿舍,以及成立“留学香港专班”以加强推广等积极政策,这让包括他在内的一众议员长期的努力有了更实际的意义。
早在2023年8月,周文港及其团队向行政长官及教育局提交了一份长达99页的《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参考英国、澳洲等5个经济体发展教育枢纽的经验——建议特区政府放宽“八大”及自资院校录取非本地生限额、增加自资学生宿位供应、发展大学城等多项措施;2023年10月,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提出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增加“八大”非本地生额外自资招收名额、提出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等;2024年10月,《施政报告》再提出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并将“北都大学教育城”用地增至约90公顷,直至今年《施政报告》发布。专上教育发展持续扩容提质,香港的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地位正快速成型。
作为一个学者型议员,周文港的政策倡议并非一时兴起,积极推动香港发展高等教育,是基于香港教育在国际上所拥有的优势及师资实力,同时亦可真正做到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周文港表示,吸纳非本地生来港就读并留港就业,可产生包括助力香港建设知识型经济体目标、支撑“八大中心”建设等多方面的效益。事实证明,发展教育的效益是显著且全面的,“你知道香港现在有‘三高’吗?不是我这种‘三高’哦”,周文港指指自己,半开玩笑似说道。他将香港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现时发展趋势总结为“高学生需求”、“高收入”以及“高储备”,这“三高”需求将持续促进香港经济增长之外,还可发挥刺激楼市,以及刺激高端服务业多元发展的连带效应。

周文港介绍,现时全港公营学生宿位总数约44,000个,其中非本地生宿位占比不足两成,比起目前非本地生最新已高达92,000人来计算,缺口显著。在结合香港实际情况及参考新加坡、英国、澳洲等地的留学模式后,他提出以公私合营发展有香港特色的“校外宿舍”,提出将现时接近有两成空置率的商厦、酒店改装为学生宿舍。2024年《施政报告》采纳并推出“学生宿舍先导计划”,2025年7月“城中学舍计划”正式启动,在规划、建筑管制和免补地价等方面进一步“拆墙松绑”,鼓励市场化改装,形成“教育需求—商厦活化—促进住宅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的三重效益。
具体到如何推动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做大做强,周文港将锚头瞄准了被人形容为“相当于香港三分之一那么大”的北部都会区,在充分调研参考新加坡裕廊集团发展不同创科园区、菲律宾成立“基地转换与发展管理局”(BCDA)发展新发展区、澳大利亚威斯密医疗创新区(WHID),以及已经发展超过20年的广州大学城等案例后,主张率先发展北都大学城作为北部都会区的快速可落地赛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优先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令其发挥磁石效应,加速区域产业发展,并于早前发布研究报告建议采用“市场主导、体制创新”发展模式,破解深度经济转型难题。结合最新《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并明确“率先发展大学城”,可预见的是,教育正成为北部都会区的第一引擎。
人口人才政策实现双线突围
“你知道香港现在在‘人’上,面临什么挑战吗?”周文港开门见山:“少子化、老龄化、人才错配、劳动力减少。”周文港表示,政府预计劳动人口参与率将在2046年下跌至51.6%,“革新人口人才政策以增强香港发展动能,是刻不容缓的。”
在人口政策上,周文港介绍,现时每名子女可获13万港元免税额,在子女出生的课税年度可额外增加13万港元;而今年的《施政报告》宣布把“双倍子女免税额”延长至子女出生后首两个课税年度,这“尤其有助减轻中产家庭的负担。”周文港指出,早在两年前《财政预算案》咨询期间,他已首度提出此建议,其后特区政府推出2万港元“新生婴儿奖励金”等措施,而今次新措施则有望完善鼓励生育的“组合拳”,进一步纾缓有意生育家庭的实际经济压力,“这也突显现届政府对扭转少子化问题的重视与决心,积极引导人口结构朝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在人才政策上,周文港表示,早在2022年,他联同其他“G19”议员发布《保持香港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全面检视及落实人口和人才政策》共同倡议书,提出包括制订港版“高潜力人才签证”、重新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提升职专教育认受性及学位化进程、放宽以至撤销专上程度非本地生限额在内的13项建议。其后,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推进并持续优化“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推行“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2.0”,以及放宽“八大”非本地生限额等组合举措。截至2025年8月底,不同的人才入境计划累计收到超52万宗申请、获批超35万宗,经人才计划入港的受养人累计近22万人,这些立竿见影的改变,对优化人口结构、补充青年群体与培育劳动力起到“量”的支撑。此外,近年的《施政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应科大),这也是周文港及团队一直在提的议案,他表示,应科大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以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不仅服务香港,其辐射范围亦同时面向国家与周边地区。
今年9月,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这是香港历来最高成绩,在他看来,这是特区政府“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政策实效显现,以及发展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建设所带动的人才“源头供给”的成果落地。周文港相信,在有效的国安屏障和“爱国者治港”制度落实后的保障下,香港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定会越来越强。他表示,未来会持续在人口人才政策上下功夫,倡议政府设立招揽“顶尖人才”的专班、推行新一轮“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及推动自资院校与北都发展布局同频共振等,加强全球吸收顶尖人才,提升人才续签留港率与城市黏性,巩固“教育—人才—产业”的流动循环。
青年向上流动和人心回归
首要是“先安居”
不同于“高大上”的人生规划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周文港在青年议题方面的视角,聚焦在更接地气的一面——“安居乐业,先安居”,他说,青年有楼在手,“心都会安定一点”。
周文港表示,在香港,月薪两万不到的大学毕业生,住房租金常占收入一半,比例近乎“举世少见”。要促进青年向上流动,教育固可提升能力,但如不解决住房,财富与社会地位难以拔升,“我们发现香港过去一段时间的‘向上流动阶梯’特别在‘居屋’环节出了大问题”。
据介绍,香港住房升级链是“公屋—居屋—私楼”,居屋是由公屋到私楼的中转站,也是很多香港人“上车”的关键一步。而事实是,基于房委会对于二手未补地价居屋的“按揭贷款保证期”长期僵化在“30年减楼龄”的约束,房委会二手未补地价居屋流转速度极慢,众多基层公屋家庭、青年“白居二”(白表居屋第二市计划)中签者“望门轻叹”。“全港约有352,000套居屋,九成楼龄高于20年,其中四成更高达30年,换句话说,实际可交易的仅约一成,等于将居屋这个向上流动阶梯‘冻结’了”。为了解开这“结”,周文港及其团队联合“G19”里熟悉保险、银行、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的议员(包括陈健波、陈振英及谢伟铨等议员)推进争取,建议当局将二手未补地价居屋的按揭贷款保证期,由“30年减楼龄”(二手居屋/绿置居单位的按揭保证期最长30年)放宽至“60年减楼龄”,以大幅释放二手居屋供应。最终,特区政府在2023年《施政报告》拍板,于2024年3月1日起实行“50年减楼龄”;据统计,2024年,居屋第二市场交投数字超过高达近4,300宗,是自2002年有纪录以来首次冲破四千宗大关,“这相当于成功帮到四千多个公屋和白表家庭置业,以及间接帮到数以万计个居住于不适切住房的基层家庭,因为原有公屋居民腾出单位、向上流动而得以提早入住公屋”,周文港不无激动地表示。
了解其少时经历的人,不会质疑这份激动下暗涌的真情。“我在板间房和公屋住了20几年,从板间房到公屋,公屋到居屋,居屋到私楼,我经历了房屋阶梯的每一级,小时候我就立志总有一天要带爸爸妈妈离开公屋。”在他的视角里,“青年+房屋”不单是一段成长故事,也不只是一个政策组合,更是一条应该被不断复制的向上流动通道,他感叹道,“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难题,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找工作也很难,投出一百多份履历,才收到七、八个回复。”但在进行“在职贫穷 ”的深入研究后,周文港表示,香港青年负重成因,主要来自房租过高,“只有把经济搞好,创造相对更高收入的岗位,也要解决好房屋问题”,“我负责任地说,‘二手未补地价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这条通道已经打通,本届立法会与特区政府已在根本上改善了青年向上流动的通道”。现在的青年人可以更加自信地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当然还能更好,这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此外,他还联合“G19”议员成功争取“白居二”名额由原来4,500个,增至最新《施政报告》宣布的7,000个配额(近三成分予40岁以下青年),并优化印花税阶梯,进一步降低青年与基层家庭“上车”门槛。与此同时,周文港表示,居屋市场的流通性增加,亦将带动银行、保险、律师、建筑(包括装修及室内设计)等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活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周文港对房屋问题的关注或许主要落点在青年阶层,却也远不止于此。
“你看过内地电视剧《人世间》吗?”他突然问起,这一部在2022年大火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一个小家庭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描绘出中国社会将近半世纪的巨大变迁,感动了亿万观众。周文港提醒,这剧中有描述棚户区改造的情节,“香港的寮屋区就相当于内地的棚户”,周文港缓缓说道。
众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空间紧绌,而寮屋可谓本地居住形态中最恶劣类型之一。立法会议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处理市民申诉并在必要时督促政府采取补救行动,一位出身板间房、深知“住屋之苦”的议员,在遇到此类个案时自然不遗余力。周文港举例,他曾跟进过涉约1,500人的茶果岭寮屋区重建个案,他分别在2023年3月、5月及7月多次与政府多个相关部门交涉,最终在2023年8月,当局回复并采纳其部分建议,以避免受影响居民要短期内多次搬迁的困扰,并能尽早安居乐业,也能提升效率、避免浪费公帑。
此外,2025年,他以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身份出席一个特别会议,聆听多个基层家长团体对取消2,500港元学生津贴的担忧,他以自身成长经历向各位家长作出勉励,并现场派发由其团队提前整理出来的近20项即时可申领的学生支援信息,协助转介纾困,化解了基层家庭对特区政府、尤其是教育局的误解。
不论是跟进寮屋区家庭的“重生”,还是协助基层家庭取得支援和津贴的“再生”,周文港表示,民生是市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他与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理念一致——关切基层、贴近民意、回应诉求,以扎实的从政风格推动与市民同行的政策落地与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周文港强调,民生发展不是“等比例放大”,而是要“推动整体阶层和社会向上流动”、并从打通流通阶梯开始。不论是改革居屋还是关注寮屋,积极保障市民有瓦遮头的砖墙下,守护市民的生活尊严与上行机会,及早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切以一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开始。
在这个框架下,他也积极参与重建市场信心与制度配套,在接收到一众工商、专业界代表对其的建议后,周文港先后就振兴香港股市、楼市打造了一套“组合拳”:提出与内地深化互联互通机制等以振股市;建议楼市“全面撤辣”、并调整从价印花税税阶等刺激楼市。周文港表示,相关议案最终在立法会获大比数通过并逐一落实。
采访行至尾声,被问及对自己的要求及工作展望,周文港吐出9个字:“察实情、建诤言、献良策。”他指出,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下,时代与社会正迅速更新变化中,就如从事政策研究,以往倚赖“数百上千份问卷”的调研已不敷使用,必须运用大数据挖掘掌握最新、最广的民情民意。唯有在数据与实地考察相互验证中把脉真问题,方可将政策研究转化为可协助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的崭新、可落地制度与措施。作为一个“经济及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如此才不止于“研究政策”。谈及未来,周文港表示,自己仍将继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座右铭,以专业、务实、理性回应民意,让每一份政策建议成为香港 “由治及兴”征程上的坚实脚印,不负国家嘱托与香港市民的信任。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