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73岁的香港资深媒体人郑镇炎,日前不远万里徒步来到甘肃哈达铺时,这个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小镇,一片欢腾,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这位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香港客人。
这位长者自去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启程,怀着以脚步叩问初心的家国情怀,孤身徒步重走长征路。截至昨日,他已徒步282天,跨越了赣粤湘桂及云贵川陕等八省区,翻越雪山、穿越草地,行程5000多公里,正逐步向着陕西延安的吴起镇迈进。大公报记者连日访问郑镇炎,了解他重走长征路的体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还要好好领悟。他说,祖国的发展让长征路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焕发生机,令人振奋!
在跨越长征的最后一道天险甘肃的腊子口前,郑镇炎站在险峻山隘前,吟诵起毛泽东《长征》中的豪迈诗句,眼前的苍茫山峦仿佛穿越时空,与90年前红军战士浴血前行的身影重叠。郑镇炎对记者表示,与长征的渊源,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本书。
1972年,郑镇炎在香港的大学求学时,在校园书店里翻开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书中对红军长征壮举的纪实描写,对革命先辈不畏艰险、坚守信念的生动刻画,深深震撼了年轻的郑镇炎,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对革命历史与家国情怀的种子,“那时候只是被故事感动,对国家的感情更深了,但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这条路。”
真正让郑镇炎萌生亲身体验长征路念头的,是十年前读到的《两个人的长征》,讲述两位英国人在中国友人协助下完成长征之旅的经历,让他坚定了信念:“外国人都能走完,我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去体验这份精神财富。”于2019年退休后,他正式开启圆梦计划。
革命先辈为国为民浴血奋战
为应对长征路的艰辛,郑镇炎开始系统性筹备:每周在香港登山跑步锻炼体能,两年前更独自沿国道318从成都徒步至西藏拉萨,用2160公里、88天的征程磨砺意志。“长征之路漫长且艰辛,必须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挑战。”五年时光,从体能锻炼到历史知识积累,他用严谨与执著,为这场跨越万里的“精神之旅”做好了充足准备。
2024年10月17日,郑镇炎特意选择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带上轻便装备,从江西于都河畔踏上征程。这条“复刻”的长征路,虽无当年的枪林弹雨,却依旧充满考验。他每天清晨6时启程,平均徒步25至30公里,直至晚上7、8时才停歇,夜晚入住沿途民宿,简单用餐后,坚持写下当天的长征日记。“身体会疲惫,但精神始终饱满。一想革命先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前行,我便充满力量。”
红军吃草根用生命开辟道路
沿途的雪山草地,是让郑镇炎印象最深刻的路段。在海拔4212米的夹金山,他站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望着远方皑皑雪山,想起当年红军身着单衣、踏雪行军的场景:“如今我们走在宽敞的公路上,衣食无忧,可当年红军只能走山路、穿破衣,饿了吃草根、煮皮带,牺牲了不少战士,用生命开辟道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都浸染着先烈的热血。”在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原的巨变更让他感慨万千:昔日“沼泽遍布、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如今已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生态保护区,川流不息的游客在此感受草原风光,少数民族同胞们亦过上了富足生活。“从‘绝境’到‘乐园’,祖国的发展让长征路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