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今日在港上映 编剧张珂:影像之殇,或甚于枪炮-紫荆网

《南京照相馆》今日在港上映 编剧张珂:影像之殇,或甚于枪炮

日期:2025-09-04 来源:文汇网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王传君把戏中角色演活了。

当日寇铁蹄踏破南京城墙时,侵略者手中照相机按下的快门声,并不亚于枪炮轰炸给南京人、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他们精心炮制的『中日亲善』虚假图景如若得逞,在那个信息传递渠道极为有限的时代,对残酷真相的遮蔽效果,不输给两颗原子弹的威力。”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在影片于香港上映之际,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电影透过一家照相馆里发生的真相与虚假信息的争夺战,正是我们冀望能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得知,这场反人类的系统性屠杀,绝非偶发事件或战争附带伤害。”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罕有的影像视角,切入抗日战争中一段最惨烈的历史场景,显露出媒介被操控的双面性:摄影既能定格历史瞬间,也能被施暴者用来编造谎言。张珂告诉记者,照片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选择用照片作为切入口, 不只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也让他们对发生在88年前反人性的邪恶战争,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他在影片中设置的两个桥段,也如愿获得了观众认可。“影片中,照相馆里老金拉动背景幕布,呈现出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以及胶卷中出现的普通南京人,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我想,这是情感上的直观代入、心灵上的同频共振。”

●影片以平民视角切入,通过照相馆暗房中的小人物群像,展现南京人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

背后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

目前,《南京照相馆》上映已逾月余,除在内地热映外,也已同步登陆海外影院与观众见面。面对登陆香港银幕的“挑战”,编剧张珂信心饱满:香港观众国际化程度高,历史观与价值观也更为多元,但影片要传递的信息及相对通俗的叙事方式,足够让即使缺乏深厚中国历史背景的普通观众,也能看懂故事、理解情感,并为之动容。

“一部好的历史电影或许就像一颗种子,会在观众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张珂说︰“如今影片收获的诸多正向反馈,包括海外观众观影后流露出的震惊,以及他们对这段未知历史的迷茫与探寻欲——都印证了作品的意义所在。”而回溯创作起点,张珂坦言,团队确立的第一个重要命题,便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编剧张珂 受访者供图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仍在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侵略者当年犯下的战争罪行,至今未能得到全方位的清算。”正因如此,在《南京照相馆》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曾无数次自问: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且特殊的历史事件,电影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构建叙事,才能既尊重历史,又能真正触动人心?

在家国党政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张珂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6年里,他先后参与创作了7部家国题材电影,从《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到《志愿军》三部曲,再到如今的《南京照相馆》,“这种创作选择,既源于我个人的知识结构,更关乎我坚定的个人立场。”张珂毫不讳言,当下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篡改二战历史叙事的行径,让他更加意识到电影人绝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历史话语权的争夺战中,揭示不容篡改的真相。”

影片灵魂是创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

将“照相馆”作为影片的叙事枢纽,张珂认为,此次较好探索了中国战争片的新范式——群像模型。具体而言,影片以“求生—抗争—反击”为脉络构建起类型框架,展现战争阴影下的人性微光。但在他看来,仅完成叙事结构的“塑型”远远不够。当一部电影肩负着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使命时,主创团队必须直面一个核心命题:何为这部电影的灵魂?

如今张珂愈加确信,影片灵魂在于创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在《南京照相馆》中,主创团队毫不含糊地对88年前的南京暴行给出了清晰定义:这是一场反人类的系统性屠杀,绝非偶然发生的冲突,更不是所谓的“战争附带伤害”。同时,影片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侵华日军所信奉的军国主义本质——那是一种漠视生命、践踏人权的反人性邪恶思想。

张珂的这份坚定,源于对现实的深刻忧虑。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从未停止,“他们篡改历史教科书,质疑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将残忍的屠杀诡辩为『战争附带伤害』,这些颠倒黑白的论调,一直在侵蚀着大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创作者,张珂认为《南京照相馆》的受众绝不能局限于内地,更要直抵世界。他注意到,当下不少海外观众在接受采访或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时坦言,此前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对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更是全然茫然。这让他更加确信,向世界讲述这段历史,是中国电影人的责任。

讲真实、立体、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我们需要的,是立场鲜明、直击人心的历史电影。”张珂的这份历史情怀,与家庭环境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父亲是一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教授,自幼便让他接触到大量近现代史的一手资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视野。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军队与日本军队之间,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张珂回忆,与父亲研讨历史细节时,他便窥见了战争的“双重性”,“战争从来都不只有真枪实弹的沙场交锋,更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认知暗战。”让他震撼的是,甲午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羸弱的国力与滞后的社会变革造成民众对战争懵然无知;而反观日军,彼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随军宣传体系,不仅派遣记者、摄影记者记录“战绩”,甚至邀请画家绘制战地浮世绘,在日本国内广泛传播,以此煽动民众的战争热情。

“直到现在,我仍会为一个多世纪前的细节感到心惊——当时日军就已经懂得邀请西方记者『观战』,在国际舆论场中精心塑造自己『亲善』『正义』的胜利者形象。”张珂指出,从史料中可以明确看出,1894年的日军已形成初步的认知战略;到全面侵华时期,更是系统化组建了所谓的“笔部队”,抛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虚假理论,将赤裸裸的侵略包装成反抗西方殖民的“正义叙事”。这套极具蛊惑性的话语,再配合经过刻意筛选的战地影像,最终在日本国内煽动起举国上下的战争狂热。

基于对国际战争片创作的观察,张珂坦言,中国影视创作者仍需积极探索中国战争片的新路径。“这条路需要3个核心支撑:一是植根本土价值观的艺术表达,让故事有『中国魂』;二是强化类型化的视听叙事,让历史故事更具感染力;三是淬炼写意留白的东方美学,让影像既有力量,又有温度。”作为一名深耕家国题材的中青年创作者,张珂表示︰“我渴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将更多真实、立体、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呈现给世界,让世界通过影像,读懂中国的历史与精神。”

《南京照相馆》今日在港上映

电影《南京照相馆》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王真儿及小演员杨恩又等人主演,香港由8月28日起上映口碑优先场,今日(9月4日)正式公映,而优先场票房稳步上扬,短短6天累积票房近180万元,单日票房更胜多部正式上映的华语片。而据内地票房网站“猫眼”数据,电影自7月25日在内地上映至今,票房已冲破29亿元人民币,稳居2025年暑期档票房榜首。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罪证影像为基础,讲述1937年南京城内“吉祥照相馆”中一众普通百姓在日军屠城的背景下,意外发现日军暴行照片并冒死守护真相的故事。

来源:文汇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桐 校对:安涛 监制:张晶晶
李家超视察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补选投票站
联大高票通过联合国-上合组织合作决议
直接退港币+秒入香港账户!港人北上消费迎离境退税2.0版
香港特区政府在多个郊野公园设立中共抗战遗址纪念牌匾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