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十四五”中国经济增量预超35万亿——新发展理念指引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紫荆网

【紫荆专稿】“十四五”中国经济增量预超35万亿——新发展理念指引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日期:2025-08-3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北京 黄群慧

2025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国虽然经历了世纪疫情的巨大冲击,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五年来,中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前四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超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稳步顺利推进。

新发展理念连续引领两个五年规划发展

“十四五”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果。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是由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五大理念组成,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发展理论和理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引领第十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并强调坚持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最重要的指导理论和理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十四五”发展规划是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期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思想伟力。

中国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十四五”这五年,我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国家统计局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方面综合测评,如果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00,2021年这个指数为146.9,2022年为155.9,2023年为165.3,“十四五”前三年上升13%。

从创新投入看,“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每年都提高0.1个百分点,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2.38%、2.49%、2.58%、2.68%,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已经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为36,130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

从创新产出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正在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十四五”期间,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十四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一直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2024年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0%。事实证明,某些国家挑起的“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反而增强我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加速我国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截屏2025-08-31 上午11.34
819日,货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装卸集装箱(图:新华社)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近九成

“十四五”期间,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的规律性认识,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宏观调控方面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著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更加协调,有效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著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协同性、区域发展协调性、城乡发展协调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

2021年至2024年,中国经济年均5.5%的较快增长速度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其中最终消费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通过“锻长板”“补短板”,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新成就,“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坐稳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我国的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2024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3%,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1%。

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著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绿色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大力推动新一轮节能降碳行动,出台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推动我国建成世界上投入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我国是五年来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每年生产钢材中,有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十四五”期间,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我国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一方面,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加快建设。

“十四五”期间,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2025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2025年4月23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围绕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六方面要求,逐步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十四五”期间,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成功实施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98%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定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达到92%,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入围世界500强民营企业达到34家,民营企业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第一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对全国出口贡献超过六成,税收贡献超过五成,就业贡献稳定在八成。

2021年、2024年两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在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开展试点开放工作,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过“十三五”时期总额。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额、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到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已经超过了50%。东盟已经连续5年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贸易额同比增长9.6%。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的229个城市。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十四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次规划中超过1/3的指标用于民生,接续推出一批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求经济政策的著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对于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十分难能可贵。“十四五”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其中,从教育保障看,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医疗保障角度看,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扩容下沉,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更加便捷、惠及4亿多人次。从住房保障看,过去4年,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有效解决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

如果我们具体分析“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民生的7项指标完成情况,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2024年名义增长均超过GDP增速,达到“与GDP增长基本同步”预期目标;二是城镇调查失业率,2021-2024年的平均值为5.3%,预计能够实现年均不超过5.5%的预期目标;三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现在已经超过14岁,超过预期的11.3岁目标;四是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目前已经达到3.6人,超过3.2人的预期目标;五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2024年已在95%以上,超过95%的预期目标;六是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024年已达574万个,如果再考虑到2025年要建设的数量,预计2025年能够达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的预期目标;七是人均预期寿命,2024年已经达到79岁,超过“5年提高1岁”的预期目标。这意味著我国“十四五”规划关于民生的预期目标都将实现或者提前实现。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需强调的是,在取得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成就同时,我国还统筹推进了高水平安全,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另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强调没有高水平安全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十四五”期间不断推进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努力防范化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桐 监制:刘雨桐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第一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九三阅兵 具体安排来了
暑假1274万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费110亿元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