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从小渔村到全球创新之都-紫荆网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从小渔村到全球创新之都

日期:2025-08-28 来源:香港中通社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8月26日,深圳迎来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用不到半世纪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传奇。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成功的秘密何在?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承载著改革开放的试验使命。当时的深圳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小渔村,经济基础薄弱,却被赋予了探索市场经济的历史重任。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炮响”,标志著外资与市场机制的引入,拉开了深圳发展的序幕。

1990年代至2000年代,深圳迅速崛起为中国制造业与出口贸易的龙头。从电子产品到服装纺织,深圳的工厂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深圳开始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的崛起,让深圳从传统制造基地蜕变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

如今,深圳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据2024年数据,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稳居中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超过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人工智能、5G、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专利授权量高达24.19万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深圳的成绩和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方向正确、路径正确,充分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就算起点再低,也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并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深圳如何保持领先优势?答案或许在于其持续创新的基因。无论是华为在5G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领跑,深圳企业正在用技术实力回应全球挑战。

余凌曲指出,深圳没有北京、上海的“大院大所”和先天条件,主要依靠企业去探索,在市场中接受检验。目前深圳9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闭环,构成了深圳科技创新基本盘。

余凌曲表示,深圳对于国家更大的贡献,体现在“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香港融入国家大局承载地”等功能作用上。比如,1987年深圳市政府在全国首次提出发展“民间科技企业”,并批准华为成立,开创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先河。国家批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之后,深圳作为区域核心引擎,利用前海、河套等国家级开展平台推动深港融合发展,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未来发展之路将如何?余凌曲认为,深圳可通过深化深港协同、强化基础研究、培育未来产业等方式,打造更具影响力和韧性的科技创新“深圳范式”。从这次贸易战可以看出,美国虽然经济、科技、产业领先但代表不了全球,甚至代表不了西方发达经济体。深圳科技创新可以依托香港国际平台引入高端人才、拓展全球市场、深化国际合作,继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更多颠覆性的技术孵化及未来发展产业。

来源:香港中通社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江心雨 校对:李博扬 监制:姚润泽
有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无人机汇演在港举行
香港特区政府举行典礼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李家超:关爱照顾惠长者福祉 乐龄科技助老友颐年
孙东:创新湾区 魅力无限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