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育名种 创科惠农

复育名种 创科惠农

日期:2025-08-18 来源:紫荆号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位于上水乡郊的大龙实验农场,种有黄皮红肉的有机西瓜品种「黛安娜」和各式有机蔬果,也有本地稻米品种「花腰仔」等具本土特色的农产品。

这里是全港唯一一个由政府负责运作的实验农场,渔农自然护理署在此研发和试验适合本地环境的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为本地农业升级转型提供支援。

善用科技

大龙实验农场除了向农民推介优良品种,也会推广现代化生产技术,以提升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农民也可借用这里的农用机械,减少农务的人力需求。

此外,大龙农场设有环控温室,示范采用智能技术控制浇水量和室温。

渔护署农业主任张栢然说,大龙农场更与本地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测试生产技术和模式,例如与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合作研发手机应用程式,利用人工智能和照片辨识技术,诊断作物的病虫害,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

本地特色

本港食物供应主要依赖进口,本地农产品多为补足需求,因此本地农业一般以精耕细作的方法,主力生产高价值作物。

有见及此,渔护署希望透过复育有特色或具本地历史背景的农作物品种,为农产品提供卖点,以吸引消费者,署方近年复育的品种,便包括鹤薮白菜和「花腰仔」。

其中,在环控温室内种植的「花腰仔」,是渔护署2019年将寄存在国际种子银行的种子带回香港后,成功在大龙农场复育,并向农民推广的品种,使本地优质稻米重返市场,让市民有机会品尝。

政策支援

利用高新科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大趋势,不单可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也有助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大势所趋
大势所趋:渔护署期望运用高新科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利用智能技术控制浇水量,以及研发手机应用程式为作物诊断病虫害。

为推动本地渔农业升级转型,政府2023年推出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提出八大发展范畴和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财政支援、技术支援、改善营销环境等措施,并提出发展农业园、都市农业等,希望协助业界迈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支援方面,渔护署透过十亿元的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协助本地农业转型至可持续和高增值的作业模式,提高业界整体竞争力。基金并设有农场改善计划,资助农户购置新型机械和设备。除协助农民提高生产力,署方也积极向消费者推广本地渔农产品。

吸引消费
吸引消费:张栢然表示,署方期望透过复育有特色或具本地历史背景的农作物品种,吸引消费者购买本地农产品。

渔护署农业主任潘嘉欣表示,署方计划于2025至26年内建立一个安全、低碳、优质,涵盖各类本地渔农产品的新品牌。新品牌会为渔农产品建立生产标准、养殖方法、认证、溯源制度等,以确保品质达标。

建立品牌
建立品牌:潘嘉欣表示,署方计划建立本地渔农产品新品牌,为各类渔农产品设立生产标准等,确保品质达标。

来源:紫荆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推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网页
习近平接见西藏各族各界代表 王沪宁蔡奇参加接见
(有片+多图)九三阅兵在即 紫荆杂志记者带你探访阅兵村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