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今日(八月十六日)上午出席电视台节目访问后,就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会见传媒的谈话内容: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早晨各位,看看大家有甚么问题。
记者:局长,对于有学者指出对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的续签率不太满意,请问政府对此续签率是否满意?有社会声音认为续签率较低,请问如何回应?另外,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媒体指政府的考虑不够长远,未来七年后人才有机会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政府有否预计该等人口的数量?梁振英亦指出,其后他们在内地所生的子女亦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政府有否预计未来申请人口对本港医疗、教育和福利的影响?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首先,昨天我们公布了首批高才通续签的数字。截至今年七月三十一日,首批一万三千多宗已经到期的高才通签证,其续签率是54%。我们认为是理想的,亦符合预期。高才通推出之初,我们亦讲得非常清楚,高才通并非以工作为本,而是以人才为本,让人才先来港探索机会。若人才认为环境良好、合适,便会选择留下来,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这个既是对香港的一个考验,对人才而言亦是一个考验。就54%的申请续签比率而言,我们觉得是理想的。我们可用英国的类似计划作参考,他们称它为Graduate Visa,让于英国毕业的海外学生留在英国工作。他们的申请续签率约是46%。事实上,香港的续签率是稍胜于英国,我们认为这个是相当好的。
另外,在这54%申请续签的高才中,质素可是相当高的,包括他们的收入或是工作范畴,即是我们最需要的创科、金融、商贸。此外,他们大部分很年轻,50%以上是低于40岁。香港正面对人口老化,我们的劳动人口已经过了高峰。若大家想作参考,本港每年踏入65岁的人口约12万,同时每年踏入22岁的人口约六万。一个是踏入「老友记」的年龄,另一个则是踏入大学毕业后适合加入社会工作的年龄。意思是,若我们甚么都不做,我们每年净损失的劳动人口是六万。多了12万名长者,但只有六万名年轻人出来工作,我们会损失了六万劳动人口。所以,如果香港不下工夫,我们的劳动人口会进一步缩减。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引进可以帮助香港发展的人才。我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有工作为本,这是从前专才计划一直沿用的,人才获聘后才可来港;另一方面,我们很想让一些人才来香港探索,即使人才来港后未有工作,基于他自身能力和强大的人际网络,他或许未必从事一份现成的工作,反之可能会创造新的工种、甚或开创一间全新的公司。过去两年我们看到这情况在高才通当中是越来越多。我觉得这个是对香港好的。
另外大家会关心,他拿了高才通身分,是不是就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并不是这样的。高才通首两年的签证,仅仅是给他一个机会去探索。他要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还要再经过两关。他要经历两次的续签,要有工作或自己成立了有具体业务的公司,才可以通过获得两次续签。因此,他们并非取得高才通第一个签证后,便等于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事实上,他们每位都具备实力,是其他很多城市给予房屋及金钱去争夺的人才,并不会贸然为了来港而做出他认为对他没有好处的事。我们看到,会携带子女来港的高才,均是有信心和把握获得续签,才愿意让子女来港读书。大家都要将心比己,他在原居地有好学校、读得很好,贸然来港两年后,若主申请人未能成功续签,受养人签证亦会过期,小朋友便要离开回到原居地,原有的学校是否重新收生亦是未知。我觉得大家都要想想他的安排。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会带小朋友来港读书的高才都是很有信心,有工作让他能够成功续签,他才来港。
当然长远而言,香港是不够年轻人,我们不够学生。所以,无论他是用高才、专才,或是透过其他种种计划来港,过去现在都是相同,我们都欢迎他来港。关键点是,他要跟从香港的规矩,依法循规。若他来港成为香港一分子,我们应当欢迎,香港一直是个多元开放的城市。我知道大家很关心这课题,所以在高才续签方面,我们都做得相当仔细,都是一步一步跟进。本地人是一个大基础盘,在本地人人口基数不足之际──尤其是年轻人口少的时候──我们能通过人才计划,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记者:最近留意到,现阶段的资助大学入学学额竞争很大,而跟进行家刚刚问到的问题,政府有否预视未来七年后,若本港多了一些高才真正成为永久性居民,在资源方面可以如何支撑未来人口的需求,尤其现时已看到竞争已经开始增大?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政府统计处已于前天发表最新中期人口数字,我们看到人口有轻微增长。此增长只是轻微的,正如我之前所说,撇除外来人口,香港每一年死亡人数比出生人数多。若我们如果甚么都不做,我们人口是会缩少的。正如我所说,每年踏入65岁的人口有约12万;而踏入22岁的人口则是一半,只有六万。所以,每年我们净减六万劳动力比较强的的劳动人口。而随着引入人才和其他计划,人才来港补充了我们的劳动力。我明白大家对于社会的运作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希望大家公道地去看,我们每一项制度,无论是教育或种种的社会服务,都是有规有矩的。而且,我们不只是针对高才子女,我们亦安排很多循不同计划从欧美地区来的人才,我们都一样为他们提供公平、一致的安排。只要他是跟从香港的规矩,并通过努力实现到自己升学的理想,我觉得大家应该拥有一个公平的跑道。此外,现在香港的教育资源投放其实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让我们的年轻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会持续关注人才计划下的大家关心的事项,并进一步去跟进。这次是第一次我们完成续签并和大家分享数据。将来若有更多数据,我们亦会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