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表示,截至今日(八月十一日)下午五时,中心没有录得新增感染基孔肯雅热个案。中心提醒市民,不论在本地或外游,均应时刻注意环境卫生,以及采取防蚊和个人保护措施。若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热,应立即就医,不应自行进行检测,以免延误诊治。
市民不应自行进行检测
中心发言人说:「目前,市面上并没有获国际卫生当局认证的快速测试产品,供市民自行测试基孔肯雅热。对于有网上广告表示有出售声称可供市民自行测试的基孔肯雅热快速测试产品,卫生署已即时向有关生产商了解,该生产商确认有关产品并非供市民作自行测试用途,该生产商并已通知有关香港供应商暂停在本港零售该产品。」
若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热,应立即就医,不应自行进行检测,以免延误诊治。市民亦不应自行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消炎药(如布洛芬),因这些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风险。一般而言,儿童不应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去舒缓发烧和其他症状,以防引致「雷尔氏综合症」,一种严重及可致命的并发症。
此外,卫生署留意到有本港科研机构正积极研发基孔肯雅热快速测试产品,卫生署已主动联系有关机构,了解测试的性能和品质,并鼓励有关机构将通过测试的产品申请表列于卫生署设立的自愿性「医疗器械行政管理制度」。
继续加强防控
本港今年累计录得五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均属输入个案,以及一宗可能个案。本港在二○一六至二○一九年每年录得介乎一至11宗输入个案。
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资讯,过去一周(八月三日至九日)广东省新增1 387宗基孔肯雅热个案,与过去两周分别为2 892宗(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日)及2 940宗(七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明显减少。全部均为轻症病例,没有严重或死亡个案。虽然如此,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多管齐下,避免出现本地传播。
中心港口卫生科继续在各个口岸加强巡查,并提醒跨境公共交通营办商及其他相关单位确保环境卫生良好及有效落实防蚊措施。此外,港口卫生科人员亦会向旅客派发宣传单张、为抵港人士进行体温筛查、为发烧或出现相关病征的旅客进行健康评估,及在有需要时转介旅客到医院作出跟进。
为加强长者对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意识,卫生署长者健康服务的外展分队透过在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举行的讲座,向长者讲解预防基孔肯雅热及提供外游健康建议,并提醒安老院舍加强防控蚊患措施。卫生署辖下的母婴健康院、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及健康评估中心亦会提醒孕妇、婴幼儿照顾者、学生有关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为加强对少数族裔的支援,有关基孔肯雅热的重要资讯亦已翻译成十种少数族裔语言(包括印度语、尼泊尔语、巴基斯坦语、泰语、印尼语、他加禄语、越南语、旁遮普语、僧伽罗语及孟加拉语)并上载至卫生防护中心网站(www.chp.gov.hk/tc/static/104022.html)。
中心发言人提醒市民,在雨季期间应做好防蚊措施,预防蚊传疾病。使用含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可有效防蚊,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先仔细阅读标签说明;
在进入可能被蚊叮的范围前使用;
涂在外露皮肤及衣服;
孕妇使用避蚊胺的浓度上限是30%,儿童则为10%(如前往蚊传疾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而有机会被蚊叮咬,两个月或以上的儿童可使用浓度上限为30%的避蚊胺);
先涂防晒霜,再涂昆虫驱避剂;
遵照标签说明,只于有需要时重复使用;及
除了避蚊胺之外,市面上亦有含其他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例如IR3535、埃卡瑞丁(亦称派卡瑞丁)等。公众使用任何昆虫驱避剂时,应遵从产品标签上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此外,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呼吁市民继续提高警觉及携手合作,及早于家居及其他环境采取防蚊及灭蚊措施,包括视察家居及附近环境、彻底清除可供蚊子滋生的地方、每周最少一次彻底更换花瓶的水及擦洗内壁并清倒盆栽垫碟的水、妥善弃置汽水罐和饭盒等容器。此外,食环署亦建议市民和物业管理公司,应经常保持沟渠畅通及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积水,并每周最少一次以碱性清洁剂擦洗沟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积聚的蚊卵。
市民如发现蚊患,应致电1823,亦可参阅以下专题网页,了解详情:卫生防护中心及旅游健康服务基孔肯雅热专页、最新旅游情报、使用昆虫驱避剂的注意事项、中心Facebook专页、Instagram帐户及YouTube频道,以及食环署防控蚊患专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