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庄太量:香港发展熊猫经济具独特优势-紫荆网

【紫荆论坛】庄太量:香港发展熊猫经济具独特优势

日期:2025-03-28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庄太量 |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新亚书院副院长

 

熊猫作为国宝和珍稀动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应。「熊猫经济」指的是围绕大熊猫这一独特IP(Intellectual Property)所发展出来的产业生态,包括旅游、文化产品、衍生商品以及区域经济带动等。近年随著熊猫文化的普及和熊猫保护工作的推进,熊猫经济逐渐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经济模式。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央向香港赠送第一对大熊猫,名为「安安」及「佳佳」,寓意「安」定繁荣,叠创「佳」绩。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中央赠送香港第二对大熊猫,市民共同选定名为「盈盈」及「乐乐」,象征繁荣欢「乐」,经济丰「盈」。随著大熊猫「盈盈」诞下双胞胎熊猫宝宝,以及国家赠送的两只大熊猫在万众期待下到港,香港现拥有六只可爱的大熊猫,更掀起一波「熊猫热」。熊猫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成长,承载了香港人的共同回忆。那么香港如何能抓住这次熊猫流量,发展「熊猫经济」?本文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其他地方熊猫经济或动物经济的成功要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对香港的若干启示。
 

国内外「动物IP」现状与启示

 

(一)内地熊猫经济

内地发展熊猫经济不仅体现在相关旅游景点、主题文创产品的带动,更体现在对于旅游产业链的助力上,促进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以四川成都为例,近年围绕发展熊猫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文旅融合探索。例如,围绕熊猫IP建设更丰富的科普场馆、生产创意产品,利用VR/AR等技术手段,增强数字化科技化体验感;打造熊猫主题餐饮、主题酒店等等,围绕IP形成衣食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条。熊猫保护基地已然成为热门旅游项目,四川省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都江堰熊猫基地吸引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根据四川省文旅厅数据,2024年春节期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花花」吸引了多达44.2万人次游客前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热度。与2023年同期相比,该基地的客流量实现了1.4倍的增长。2024年9月,成都举办「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向全球征集以大熊猫形象或其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的原创作品。随著位于意大利、法国等地的多场海外推介,成都利用熊猫向世界发散城市影响力。

在文创产业中,熊猫形象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如玩具、纪念品、饰品、服装、文具等。主题文创产品吸金能力也很惊人,熊猫这个巨型IP在周边上的收益与一些明星周边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许多人通过观看关于熊猫的纪录片、电影或电视节目,与熊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促使他们想要通过购买周边产品的方式来表达对熊猫的喜爱和支持。成都「西柚熊猫」就大熊猫仿真玩偶这一产品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除了销售门票及文创周边的收入,成都利用熊猫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资源入驻。2023年2月,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全球投资发布会,发布度假区产业策划及14类重点项目投资机会清单、精品旅游线路及舞剧《大熊猫》、宣传推广曲《熊猫之家》,全方位展示度假区巨大的投资潜力和澎湃的发展活力,这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成都,吸引酒店、文旅企业等方面与政府合作,促进成都熊猫IP发展。

成都还举办熊猫文化节,如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通过展示熊猫生活习性,举办文化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提升了熊猫的文化价值,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熊猫,还极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从上游的纺织、加工业到下游的插画、文娱产业等。如2024年第三届熊猫消费节,联动 2.89万家市场主体,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1,500 余场,仅消费券发放就超过四亿元人民币。

(二)日本的熊猫经济及其成功要素分析

日本的熊猫经济起源于1972年,中国政府向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动物园送来中日使者熊猫「康康」和「兰兰」,从此便掀起了日本旷日持久又热烈的「熊猫热」。1972年11月5日,上野动物园首次公开展出大熊猫,为了见到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很多日本民众通宵达旦排队,在此之后,熊猫成为了上野动物园最耀眼的一张名片。2017年,熊猫「香香」诞生于上野动物园,从「香香」出生到回国不到6年时间内,它产生的经济贡献约为650亿日元(约35亿港元)。而2021年出生在上野动物园的双胞胎熊猫「晓晓」和「蕾蕾」,从出生到2023年止,为日本带来了超过300亿日元的经济收益。

高人气与持续性需求。熊猫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吸引力的动物之一,在日本长期拥有稳定且高涨的人气。以东京上野动物园为例,熊猫自1972年首次来到日本便广受关注,随后多次引发参观热潮。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当地居民,为了看熊猫、购买周边纪念品或参与相应的活动,都会产生持续且明确的市场需求。这种对熊猫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单次观赏行为上,更转化为长期的文化消费与社交话题。

全产业链打造与区域联动。在打造熊猫经济的过程中,日本形成了从「观赏—消费—周边产品—主题旅游—文化认同」的全产业链模式。除了动物园门票及现场餐饮,日本在围绕熊猫IP开发衍生纪念品、文创产品方面也十分成熟。区域商圈与政府部门协同推广,如在上野站及周边商业街推出「熊猫主题景观」、美食节及特色巡礼活动等。此类举措使熊猫经济不仅惠及动物园,还辐射到商圈、酒店、交通、餐饮等多种业态,带动区域整体经济活跃。

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合力。日本政府部门一直强调利用城市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推动熊猫经济上,政府不仅提供政策及基础建设支援,还与各大企业、媒体、非营利组织等共同策划大规模宣传活动。例如,上野动物园与多家企业、旅游机构以及周边商业街开展跨界合作,通过电视、报纸及网路媒体使熊猫话题热度持续。多方协调合作与专业化运营,确保了熊猫相关活动的可靠品质与更新反复运算,为熊猫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秀的品牌形象与文化输出。日本将熊猫这种大众喜爱的IP进行本土化包装,包括纪念章、玩偶到主题餐厅等。日本社会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维护有丰富经验,加之先进的行销与文创理念,使熊猫这一国际IP在日本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熊猫文化风潮」,并不断拓展至国际市场。

(三)韩国的熊猫经济及其成功要素分析

近年来,韩国的「熊猫经济」成为备受瞩目的经济现象。中国赠送的大熊猫不仅成为韩国旅游业的亮点,更带动相关周边经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股热潮不仅限于动物园门票收入,还扩展至纪念品、影视内容、直播经济等多个领域。韩国于1994年首次迎来大熊猫,中国租借了「莉莉」和「川星」两只大熊猫给韩国,庆祝中韩建交一周年。2016年因中韩关系升温,中国于2016年出借大熊猫「爱宝」与「乐宝」给韩国。2020年「爱宝」与「乐宝」生下「福宝」。「福宝」是在韩诞生的第一只自然受孕大熊猫。自从2020年出生以来,便收到了韩国民众的普遍欢迎。2021年「福宝」展出后,爱宝乐园收入同年增至770亿韩元,2022年增至870亿韩元,2023年增至1,240亿韩元。此外,爱宝乐园还开发「福宝」的周边商品,如毛公仔、文具、手袋等,2023年单是「福宝」相关产品的销量高达270万件,销售额便突破1,200万美元。在确定「福宝」返回中国日期后,韩国民众蜂拥至乐园与「福宝」告别,2024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收入为1,260亿韩圜(9,130万美元),创有史以来最高。从「福宝」出生到2024年返回中国,短短四年之间,「福宝」所在的爱宝乐园访客达540万人次。韩国饲养员姜哲远把对「福宝」的成长记录和暖心互动故事编成了一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书籍出版量可观。

熊猫的明星效应与流量变现。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让它成为天然的「流量密码」。「福宝」诞生后,韩国媒体与社交平台大力推广其成长日常,透过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积累大量粉丝。「福宝」的YouTube账号在2023年吸引了45万粉丝,为爱宝乐园带来了660亿韩元的净利润。观看累计量从2019年约1亿次,上升至2024年约5.3亿次。2025年2月,爱宝乐园的YouTube账号已有147万订阅者,是韩国休闲旅游业首个订阅量破百万的社交平台。

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推动。韩国政府与企业深知大熊猫的市场价值,积极推动相关旅游项目。例如,乐天世界与政府合作推动熊猫主题公园建设,并推出专门的熊猫观光路线,吸引国内外游客。2023年,韩国政府投入约5,000万美元升级动物园设施,以提升熊猫馆的参观体验。

IP扩展与文化影响。韩国娱乐产业发达,擅长将IP(知识产权)产业化。福宝的形象并不仅停留在动物园内,更进入影视、动漫与游戏领域。2024年韩国还为「福宝」及其「宝家族」拍摄了一部名为《再见,福宝》的电影,该电影上映后迅速登顶韩国票房榜,成功吸引大量年轻群体。「福宝」甚至与K-POP偶像合作,进一步巩固其文化符号地位。

(四)泰国的大象经济和河马经济

在泰国,大象是十分热门的旅游热点,大象会进行踢球、画画、搬运物品等表演。泰国目前有3,200到4,000头圈养象,野生象约3,500头,数目不可谓不大,由此诞生了规模庞大的大象项目。比如说骑大象游览项目,游客可以骑在大象的背上,让大象带著游客缓步在丛林行走,感受泰国自然风光与动物交融的独特魅力。根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AP)估计,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大象每年能为泰国创造高达7.7亿美元的收入。但是随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泰国出现了许多以大象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在这些自然保护区里,大象不再被用于表演、骑行等项目,而是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活。游客则会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较近距离地观察大象在森林中的日常生活,以此可以了解大象的行为习性,同时对自然保护有著更深层次的认识。

此外,泰国春武里府绿山野生动物园(Khao Kheow Open Zoo)一只名为「Moo Deng」的侏儒河马从2024年7月首次亮相以来,吸引大批游客到访,2024年9月首三周内就为泰国动物园带来1,200万泰铢(约36万美元)收入,吸引超8万游客。动物园同时开放网上24小时直播,还申请Moo Deng的版权和商标,并顺势出售Moo Deng周边产品,有化妆品公司借势推广脂胭产品,也有以牠命名的迷因币 (Memecoin)。

(五)澳大利亚的树熊经济

树熊是澳大利亚的独有动物,是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之一。看树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热门及打卡项目。据澳大利亚树熊基金会估算,树熊每年给澳大利亚贡献了32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并为旅游业直接带来3万个工作岗位。打卡树熊是最常见的旅游方式,以昆士兰州为例,该州允许游客拥抱树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游客为了与树熊亲密接触,愿意支付一定的门票费用。很多游客来澳大利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和树熊拍照。围绕树熊的旅游项目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纪念品销售等。以树熊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周边,通常会有众多酒店和餐厅,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购买树熊相关的纪念品、明信片等,也为当地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树熊医院是一种新型的树熊经济模式。出于筹集运营资金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树熊医院向游客开放并收取门票费用。其中,麦夸里港树熊医院作为世界上第一家树熊医院,每年吸引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游玩。史蒂芬斯树熊医院所在的史蒂芬斯港(Port Stephens),随著树熊医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使得当地的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酒店入住率、餐厅营业额等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对香港的启示

 

日本和韩国的熊猫经济成功案例显示,香港可透过数码内容开发、IP扩展、政府与企业合作,以及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熊猫经济,进一步推动本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升级。香港可以做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数码内容与流量变现。韩国的成功经验显示,熊猫经济不应局限于动物园门票收入,数码内容才是增长的关键。香港可考虑开发高质量的熊猫相关内容,例如YouTube频道直播熊猫日常、拍摄纪录片,甚至与网红合作,增加熊猫的曝光度,将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 

二是强化熊猫IP影响力。熊猫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对IP的系统化运营和多层次品牌价值挖掘。香港应借鉴日本及韩国的IP扩展模式,将熊猫形象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动漫与游戏产品,甚至跨界与餐饮、时装品牌合作,开发独特的联名商品。此外,熊猫主题的游乐设施或展览可进一步吸引家庭客群,增强熊猫IP的吸引力。

三是政府与企业协作推动旅游业。日本及韩国的成功案例显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能有效扩大熊猫经济的影响力。特区政府可考虑与海洋公园合作,推出熊猫文化节、国际熊猫论坛等活动,吸引全球旅客,提升旅游收入。此外,政府在制订城市推广策略时,可与商界、旅游机构、创意团队、网红等形成紧密合作,通过主题活动、节庆、公益宣传等方式强化熊猫的城市名片作用。香港特区政府还可在外国旅游网红频道打广告推广香港熊猫旅游。与日本上野动物园周边的区域联动类似,香港也可由相关公园、商业区、主题酒店、餐饮业、零售品牌等一同参与,并在交通运输环节(如地铁、机场、渡轮等)强化熊猫形象宣传,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多场景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与四川合作,扩大熊猫以外的其他周边产业链,营造消费氛围。虽然四川在发展熊猫经济方面有天然优势,但香港较内地有地域上的优势,每年国际旅客逾千万,因此香港对于亚太区及东南亚喜欢熊猫的旅客更有吸引力。

四是创新商业模式与多元收入。除了传统的纪念品销售外,香港还可引入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推出熊猫相关的数码收藏品,让全球粉丝参与熊猫经济。同时,亦可与国际品牌合作,开发熊猫限定商品,打造更多创新盈利模式。此外要特别注重线上与线下融合,如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定期推出熊猫主题活动、限量收藏品等,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与忠诚度。
 

香港推动「熊猫经济」的独特优势
 

香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潜在的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有助于推动「熊猫经济」在本地的创新发展:

一是国际金融中心与自由贸易港地位。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及自由贸易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能为文创、旅游、零售等行业提供便利的投融资环境与贸易管道。对于熊猫相关IP的商业开发、跨境交易与国际宣传推广,香港更加灵活、高效,能在短时间内整合全球资源、吸引国际投资者与合作伙伴。

二是中西文化交融与丰富的跨界行销。香港拥有深厚的中西文化融合背景,艺术气息浓郁且多元,能够将熊猫这一具有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IP与国际主流审美、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既符合国际潮流,又保留中华特色的品牌与活动。同时,香港属国际化都市,是亚洲重要的购物及商务中心,能够运用多元化行销手段,将熊猫形象融入国际性展览、音乐节、艺术博览会等盛事,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与本地消费者。 

三是高度发达的旅游基础设施与便捷交通。香港整体服务业成熟,交通网路四通八达,拥有世界级的机场、港口及公共交通体系,不仅方便本地居民,也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于「熊猫经济」所需的大规模人流、物流运输和配套服务而言,香港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均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在会展、酒店、购物、餐饮等方面的高水准发展,也能帮助熊猫主题活动更顺畅地落地与推广。

四是商业运营与品牌塑造的全球触角。香港长期以来以商业活力见长,各类国际及本土品牌在此扎根并持续创新。许多香港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能够利用遍布世界的商业网路和行销渠道,为熊猫相关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强大的助力。同时,香港在品牌塑造、服务品质提升、营销策划等领域拥有一批熟悉国际规则与时尚趋势从业者,更利于打造出新颖、富有创意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熊猫衍生品牌。

五是背靠内地广阔市场与政策支援。香港毗邻内地,可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战略机遇,与内地形成深度的市场联动与资源互补。大湾区内庞大的消费人群、产业配套和政策扶持,为熊猫IP延伸至更大范围内的文旅、教育、文创、环保等活动提供了坚实后盾。香港的国际性与内地的广阔市场相结合,可以激发更丰富的合作模式,提升熊猫经济带来的综合效益。

六是浓厚的公益与环保氛围。熊猫作为珍稀物种,蕴含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友爱等价值观,若能与香港社会的公益事业结合,不仅能彰显城市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在社会各界汇聚力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打造更可持续的熊猫经济产业链。香港现有6只大熊猫,这为熊猫家庭故事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不同的熊猫创造了不同的电影角色,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熊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表达的载体,尤其是那些独具个性的熊猫。香港凭藉其国际化的金融与贸易优势、多元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旅游设施与商业网路以及与内地市场的紧密联动,有著独特的「强基础」与「强链接」优势,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发展熊猫经济的基础上,若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多方联动,香港可拓展具本地特色的熊猫经济。
 

原文注释省略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1-3月号

紫荆论坛1-3月78封面Final_OL 2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