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本月26日将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预料今年度财政赤字接近1000亿元,如何解决千亿财赤成为了社会最关心的话题。其中,近年导致公帑开支大增的长者2元乘车优惠,应否检讨以及如何调整,引发各界人士热议。我们采访了一些街坊,就此谈谈他们的看法。

王先生:分段收费堵漏洞 杜绝长车短搭

我是支持调整2元乘车优惠政策的,因为有些细节处做得不够好,出现许多「长线短搭」问题。我在柴湾就见到有长者搭乘20多元车费的长途车,但是只坐两个站到筲箕湾就落车,滥用了社会资源,政府补贴支出变大,让巴士公司受益。
政府可以要求巴士公司设置拍卡机,长者上车与落车皆要拍一拍卡,进行分段收费。这样即使长者搭长途车,巴士公司也只会收短途车资,让政府省却一笔补贴。
徐女士:支持修正计划 精细划分受惠年龄

我支持调整2元乘车优惠计划,有许多60岁的市民还在工作,收入与65岁以上群体有很大的差异。给60岁人群部分优惠或半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应该与65岁一样,因为香港社会是老龄化社会,65岁才算是正式退休,如果他们搭乘所有交通都是同等2元,政府的负担会很沉重。
另一方面,我认为应该让巴士公司共同承担优惠开支,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以减低政府补贴;也可以看看有什么医院或著团体的慈善机构能够赞助运营费,分摊一些政府负担。
周先生:科技监管防滥用 教育惩戒并行

我不希望政府一刀切取消2元优惠。政府可以考虑引入智能监察系统,加大滥用乐悠咭的惩罚力度,追踪异常乘车模式;针对经常「长车短搭」的人,要有惩罚的措施,例如连续三日出现长车短搭即发警告,累犯五次暂停优惠一个月等方式。地区团体也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交通工作坊让市民清晰了解计划,不要贪方便,哪架车抵达就搭那一架车,要看清楚是不是长途车;另外也可以培养一些市民担任义务导乘员,在车站给予乘车长者指引帮助,以防止他们「长车短搭」。
许小姐:长者出行非福利 不应该取消计划

政府不应该把财政压力矛头指向长者。2元乘车优惠对长者的社会参与、释放劳动力,以致家庭友善,例如帮下一代凑孙,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等等,全部都有正面作用,不能因为现在的财政压力而取消。
如果没有这个措施,也就失去了政府当初设立「2元长者优惠」的原意,即鼓励长者多出去走走的初心。老人家本身无收入,若要花更多钱搭车,变相让他们减少出门,降低了接触社会的意欲,会引起更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者:灭赤应先削减重大项目支出
曾担任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的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接受我们采访时忆述,2元乘车优惠计划是前特首曾荫权于2011年施政报告提出,并在次年实施。当时政府内部也有反对声音,担心会影响政府财政,不过当局希望鼓励长者多参与社区活动,最终决定推行。
刘兆佳表示,根据计划,65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可以享用2元乘车优惠。令人意想不到,该政策在推出后虽然受到长者好评,可是相关支出也激增,原因是,许多交通工具每年都会涨价,以及有些人滥用计划。上任特首林郑月娥在任内,把计划的受惠对象门槛由原本65岁下降为60岁后,符合申请资格的人士大增,令支出更多。
刘兆佳表示,近年香港财政问题严峻,港府要尽快解决财赤问题,如果今年预算案未能显示出可以控制开支,可能影响香港信贷评级,故政府必须减开支。但他强调,在政府的整体开支之中,2元乘车优惠计划只占一小部分,当局应该先削减一些有庞大支出的部分,例如检讨公务员薪酬,以及改革税制,扩阔税基,达到开源节流之效。

限制使用次数 防止被滥用
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讲师陈伟强接受我们采访时认为,2元乘车优惠计划对政府库房带来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不可能持续下去,有必要进行检讨。他建议当局限制长者使用次数,「有些公司专门聘请六十岁或以上的长者做快递工作,每天使用2元乘车优惠计划,为公司节省成本,但变相也令政府补贴企业,所以当局应该设立每天用次数的限制,防止被一些人滥用。」
但陈伟强不同意坊间有建议将「两蚊车」门槛回复至65岁,原因是福利政策易放难收,如果政府上调申请门槛,会引起受影响长者的不满。
知多D:甚么是2元乘车优惠?
2元乘车优惠,全称长者及合资格残疾人士公共运输票价优惠计划,是政府为特定人士推行的票价优惠计划,让「残疾程度达100%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或「伤残津贴」受助人和60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能在以指定八达通乘坐适用于计划的公共运输工具时,享有每程2港元的优惠。

2011年,香港特区行政区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于施政报告建议所有香港65岁以上者和符合资格的残疾人士以每程2元的优惠票价乘坐公共运输工具,以望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参与社区。次年开始推行,之后计划范围内的公共运输工具不断扩大,例如绿色专线小巴、街渡、电车皆在后来的施政报告纳入。2022年开始,计划对长者的定义亦从原先的65岁下调至60岁。
该计划在推出后便受到长者和合资格残疾人士的好评,但同时亦有长途车应短程、不合资格人士享优惠、司机诈骗补贴的情况出现。而计划开支不断上升,亦受到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