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潮湿的岭南大地,凉茶、老火汤和各类药油一直是这一方水土独有的文化符号。尽管如此,中医长期以来却未能完全融入香港主流的公共医疗体系。近年来,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加深,中医药屡被提上粤港合作联席会议议程,不仅医院间的合作日益紧密,两地还加强了人才交流,传统的中医药将在这一国际化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有力推动岭南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化和国际化。

古韵唐楼:见证香港中医发展兴衰史
在香港油尖旺区荔枝角道与塘尾道交界的一幅三角形用地上,矗立著一座白色唐楼建筑,其设计特点中西合璧,正立面采用弧形设计,配以长方形框架及有设计特色的栏杆;地下有八根花岗石柱,使游廊延伸到行人路上,是香港典型战前唐楼的设计,建筑顶部则刻有「雷生春」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走进雷生春堂,其底层为凉茶铺。柜台上,三个葫芦形的大铜壶古香古色。一楼至三楼则为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医药诊所。「在项目活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就是能够保持建筑的原貌。同时,我们希望能够保留它原来的医馆功能,回应当年的特色。」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常务副主任、中医临床教授杨君军向GDToday记者表示,「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已被香港特区政府列为法定古迹,是香港少数留存至今的特色唐楼,见证了香港中医药的历史变迁。」

九龙巴士的创办人之一雷亮是这座唐楼的首任业主。他生于广东省台山县(现台山市),来到香港后以经营运输及贸易生意致富。1929年,他向政府购入旺角荔枝角道119号,并邀请建筑师布尔兴建雷生春。1931年,雷生春正式建成,地铺为雷亮的台山同乡兄弟雷瑞德中医师开设的雷生春医馆店,上面三层为雷氏家族的住所,保留了旧时香港「下铺上居」的生活方式。雷生春的得名源自门前的铁匾「雷雨功深扬洒露,生民仰望药回春」,寓意雷生春出品的膏药能为大众妙手回春。
在雷生春创立之初,香港中医师无须向医务卫生署办理登记,只需向税务局办理商业登记就可以挂牌行医。雷生春医馆主要出售自家品牌跌打止血药「八宝跌打刀伤药露」,在当时广受附近居民欢迎,并且行销海外,是当时香港中医药界的翘楚。
事实上,从香港「开埠」到1945年,担负起本地华人公共卫生重任的正是中医。据1896年的一项数据统计,当时施行中医的东华医院,年均门诊量逾17万人次;而港英政府开办的国家医院,1895年的就医人数只有1157人次,其中绝大部分为西方人和印度人。
1942年,包括雷生春医馆在内,香港中医界迎来重大转折。刚刚占领香港的日军截断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导致药材价格不断攀升。因中药难求,加之雷亮于当年逝世,雷生春堂开始走向没落,并于数年后关闭。这一年,日本人也以中药需要煎煮服用、手续繁琐、不适合战时需要等理由,强行取消东华医院中医,只留用西医,此举对香港中医界带来毁灭性打击。
除战争本身带来的伤害,因为抗生素的发明,许多不治之症有治愈的希望,使西医在治疗效用上占较大的优势。当然,彼时香港医界「中消西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医价钱太贵。战后,港英政府开始推行医疗福利改革,把公共医疗纳入福利体系。但公共医疗只提供西医服务,收费便宜,市民若要看中医就得自付诊金,变相降低中医的竞争力。华人首选的医疗方式逐渐由中医过渡到西医,治病的习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上世纪六十年代,雷亮家庭成员相继从雷生春迁出,其后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长期荒废。这座曾经热闹非凡的大宅变得空荡荡,仿佛映射出当时香港中医界的萧条景象。
直至香港回归祖国,中医药才迎来新转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首份施政报告中对中医发展定下方向,目标是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中医中药中心。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中医药条例》,正式确立了中医的法定专业地位。

随著香港中医药事业的焕新发展,雷生春也获得了「重生」。2000年,雷氏后人决定把雷生春捐给特区政府。政府于2008年将雷生春纳入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香港浸会大学获选,将雷生春改建为中医药保健中心。活化工程于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以「雷生春堂」的新角色正式投入服务。至2022年5月,雷生春正式被列为法定古迹。
杨君军说,当年雷生春医馆售卖跌打药酒,不为牟利,只为造福社群。活化后的雷生春堂则集保育、教育及医疗服务于一身,不仅能够服务更多市民,其深厚底蕴也吸引著大量海内外游客。「雷生春堂每一层都设有展览,介绍建筑历史和中医药知识。香港浸会大学希望通过这座历史建筑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同时,还要将中医药发扬光大。」

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包括在18个地区所设的中医诊所资助特定的门诊服务。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直属诊所现已增至9间,不断参与和见证著香港中医药社区服务的延伸。其中,雷生春堂诊所每日最多4名医师同时接诊,日均就诊75人次。数据显示,从2012年投入服务到2022年11月30日,到雷生春就诊的人数已超过21万人次,访客也超过52万人次。「有别于浸会大学其他诊所,雷生春堂是做最多义诊的一间,我们定期会服务一些基层人士。每月接诊的病人中,差不多有20%名额预留给综援人士。」每周都会在雷生春堂出诊的中医师钱颖仪说,「住在附近的公公婆婆对雷生春有一种情怀。这里刚开幕时,他们进来发现已经变回了一间诊所,都感到很开心。」

纳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医药传承规范化的开端
雷生春焕发新生的背后,是香港浸会大学对中医药现代传承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浸大中医药学院是香港高校的首个中医药学院。该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敏告诉记者,纳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医药传承规范化的开端。「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她提及,从建立中医师的注册机制到制定中药质量标准,这一系列行业管理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香港市民所能获得的中医服务品质。同时,中医药的教学与研究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继承与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挑战,需要学生既能全面吸收传统中医的知识,又能掌握现代医学和技术。」据李敏介绍,浸大中医药学院在中医与生物医学教育方面采取平衡发展策略,已经成功培养近千名本科毕业生。

李敏认为,现代中医的传承,不仅限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对中医历史和文化的认同。「雷生春堂就是我们学校一个能体现多元文化和传承的地方。此外,学院内还设有一个中医博物馆和中药标本中心,这些设施极大丰富了学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在李敏看来,若要让中医发展得更加长远,其疗效是关键的基础,需从「纸上」走到阵上「用兵」。「我们安排了12个月的临床实习,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最后三个月,学生还会进行中医专科研修,跟随专科老师在门诊和病房学习,记录病案,整理总结临床经验。」李敏强调说,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也赖于临床实践。在香港,法规仅容许中医师使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诊治手段,「中医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
李敏的学术背景颇为丰富,先后在中国内地的两所高校学习中医,并在日本东海大学深造西医。2001年,李敏教授加入了香港浸会大学,在此教授中医内科课程,并在科研领域专注于老年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她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根据中药复方开发新药,并且已经取得了专利成果。对李敏而言,中医新药的研发不仅是一个探索中医药宝库、跨学科合作的过程,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

她表示,在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要将中医药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焕发中药新的生命力。」但她也强调,无论何时,不能废医存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能改」。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李敏认为,浸大中医药学院的办学理念,恰恰体现了香港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文化与国际思维,而这正是香港中医药发展与创新的一大优势。「国际思维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接受现代化的新思维,开展广泛研究合作,让国际社会有效认识、学习和运用中医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医疗健康体系,为现代老龄化社会作出贡献。」她说。
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时至今日,香港已经有超过8000名注册中医师,建立了严谨的中药规管制度,有超过4000个香港和内地的中成药品种获得注册。随著中医地位的提升,在探讨香港医疗的发展方向时,中西医如何并存相通成为一大课题。
2003年,非典暴发。彼时,应香港医院管理局的邀请,广东省中医院派出杨志敏、林琳两位中医师赴港援助抗疫。在港期间,两位中医师与本地专家并肩作战,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合作,运用中医药对症下药,迅速有效缓解了非典患者的症状,引起广泛关注,开辟了中医药不能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

「香港抗击非典胜利以后,医管局在给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是有效的。」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告诉记者,非典之后,两地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内地中医专家轮流来香港,参与临床、教学和科研,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19年后,2022年香港暴发第五波新冠疫情,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来自25家广东三甲医院、391名具有丰富抗疫经验的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分批奔赴香港援助抗疫,张忠德以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副组长、内地援港医疗队副领队的身份去执行这次任务。

张忠德说,在港抗疫一个多月期间,内地援港医疗队在中医药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包括行医资质突破、扩大中医药使用范围、参与危重症救治等,以实际疗效提升香港社会对中医药的信心。「我们形成了中西医共同组建队伍治疗模式,促进中西医协同,中医参与率由原来不足3%提高至近80%。此外,内地援港医疗队还带领香港中医师首次进入住院『红区』,参与新冠患者诊治。」他说,援港抗疫中医专家还与香港定点医院伊利沙伯医院深切治疗部的西医专家一起讨论危重症病例。香港方面专家对香港方案表示认可,对内地中医专家的综合能力表示赞赏。

「我记得有一天,香港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突然提出要跟我一起查房。听他这么说我有些忐忑和疑惑:是不是哪里不对了?」高总裁的回答却大相径庭:「我们的医生和患者都说中医治疗效果好,所以我想亲眼看一下你们的治疗过程。」张忠德感慨,对于中医药发展,临床疗效是硬道理。这次内地中医专家在香港不仅看了病,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香港社会和特区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
「内地和香港医务人员的融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交流合作非常好,大家互相支持,融为一体。而且他们的服务和专业水平得到了香港病人的广泛认可。」香港医管局主席范鸿龄告诉记者,正是基于此次粤港合作抗疫,医管局于2022年下半年顺势推出了「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

香港医管局举行「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欢迎仪式。
「因为有这次的『危』,就有如今粤港合作的『机』」。范鸿龄说,因亲眼见证了实际疗效,医管局也随即加强了中西医结合的服务范围。截至今年8月,医管局将中西医协作服务扩展至7个医院联网辖下26间公立医院,指定服务点已由原来8个增加至现时合共58个,选定病种从3项扩大为6项,包括中风治疗、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疗和癌症纾缓治疗,以及先导项目下的癌症治疗、呼吸科疾病及膝骨关节炎。

另一方面,广东省中医院和香港医院管理局开展了粤港医疗合作中医交流项目《大湾区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及《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计划》,旨在为香港培养一批传承中医的骨干人才。
2023年,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完成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及玛嘉烈医院的第一阶段交流,为5名香港中医师提供住院临床高阶培训,得到了中医师、病房西医团队及病人的高度评价。他说,中医培训一直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学院派」,也有跟师傅学习积累经验的「传承派」。「要培养一个中医师成才,最好是两者相结合,既需要高校系统性的教育,又要有师傅传授临床经验。」他说,香港目前推出中医的「师带徒」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能让市民得到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同年,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柴小姝也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玛嘉烈医院进行交流指导。她从早上查房、临床病例讨论、到临床操作,全程都手把手带教,进行西医的基础知识培训和中医操作的临床培训,让香港中医师更加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如何运作的,令香港中医师获益匪浅。柴小姝告诉记者,在香港,部分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很高。「尤其是肿瘤科部分患者比较抗拒西医治疗。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显著疗效让他们深感满意。有几个乳腺癌患者得知我结束交流回广州,她们还希望跟来广州进一步治疗。」

作为首批来粤「规培」的中医师,李清凤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深入学习中西医协作。她说,有别于内地,香港中医师保持纯粹的中医治疗手法,对患者只能开中药,或采用针灸等中医手段治疗。既没有机会管理住院患者,也很少接触急危重症患者。在内地病房的实践中,她不仅有机会解读西医检查报告,而且还能使用中医特色疗法解决急危重症,真正认识到了「中医药不是慢郎中」。
「原来内地中医师和西医一样,都是要值班,要通宵的,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李清凤说,在内地处理夜班期间的突发事件,让她深感肩负重大的责任。她希望在今后遇到重症住院患者时更懂得如何去管护,将更多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疗法应用在治疗当中,和香港其他医疗工作者一起守护市民健康。

目前,香港正加速建设首间中医医院、政府中药检测中心,预计两个项目2025年底起分阶段投入服务。今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首家中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院院合作」的新征程。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连续10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实力毋庸置疑。张忠德介绍说,在香港中医医院筹备阶段,广东省中医院主要在医院管理理念及服务流程等方面为香港中医医院未来的管理提供参考,包括挂号、门诊、住院、药房等。「未来双方将在中医药研究中西药相互作用、中医临床护理交流培训、名医工作室建立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香港中医医院的发展贡献广东省中医院力量,向世界展示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和中西医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

对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前景,范鸿龄也抱有极大的信心。他表示,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医管局如果能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必将吸引世界各地患者前来求医。随著市民和患者信心逐步增强,中药也有望推广至全球其他地区。他相信,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潜力巨大,「尤其在香港,我们拥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使得这一过程更为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