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特会”再启 中美关系能否迎来关键转折?-紫荆网

观察:“习特会”再启 中美关系能否迎来关键转折?

日期:2025-10-29 来源:中通社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10月30日,韩国釜山将迎来一场举世瞩目的外交盛事——中国外交部29日正式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此举行会晤。这是两位世界级领袖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经贸摩擦与战略博弈后,再度面对面交换意见。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经济格局重组的背景下,此次“习特会”不仅牵动中美两国命运,更被国际社会视为重塑大国关系、稳定全球秩序的关键契机。

会晤背景:从吉隆坡共识到釜山对话

此次会晤并非突发安排,而是建立在近期一系列高层互动与务实磋商基础之上。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高层代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密集磋商。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队,美方则由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参与。双方围绕海事物流、造船业301调查、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芬太尼相关关税与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及出口管制等核心议题,达成“基本共识”,并同意进一步敲定细节、履行国内程序。

紧接著,10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王毅强调,“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都是世界级领袖,长期交往、彼此尊重,这已成为中美关系最宝贵的战略资产”。他呼吁双方“相向而行”,为高层互动创造条件。鲁比奥亦回应称,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期待通过高层对话向世界释放积极信号。

这些铺垫显示,中美双方均有意在元首层面推动关系“稳下来、向前走”,而釜山会晤正是这一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

会晤焦点:经贸之外,战略互信更关键

虽然经贸议题仍是当前中美互动的主轴,但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次“习特会”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建战略互信。近年来,中美在科技、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分歧不断扩大,“脱钩断链”言论时有出现,双边关系一度陷入“竞合失衡”的困境。

然而,从吉隆坡磋商成果与王毅的表态可见,双方已意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现实逻辑。中方强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美方亦表态愿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这种语气的缓和,暗示两国正试图从“对抗思维”转向“风险管控”与“有限合作”的新模式。

全球期待:稳定大国关系,回应时代挑战

当前,世界正面临多重危机:地缘冲突升级、气候变化加剧、全球供应链重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伦理与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互动直接影响国际秩序走向。

东盟国家在近日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明确表示,期待中美关系稳定,以利区域和平与繁荣。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亦强调“无意与中方脱钩断链”,反映亚洲邻国普遍希望大国避免对抗,聚焦合作。

诚然,“习特会”释放了积极信号,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落实。过去数年,中美多次达成共识,却因国内政治压力、执行偏差或突发事件而功亏一篑。此次吉隆坡磋商虽达成“基本共识”,但仍需履行各自国内程序,尤其美国国会对华立场分歧明显,可能成为变数。

来源:中通社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可熠 校对:周默 监制:张晶晶
李家超在韩国出席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立法会换届选举今日再接获14份提名表格
2026,深圳见!
习近平在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