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华菁会副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 强调全力发挥香港制度优势,巩固国际中心地位,并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发挥“内联外通”的功能,吸引更多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香港的“国际中心”地位根植于其世界级的金融、贸易、航运和专业服务能力。在全球经济重心向东转移、中国与东盟合作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香港作为连接两大经济体的关键节点,其“超级联络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定位与战略功能愈发凸显。
2025年是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生效实施三周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有望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升级。中国和东盟已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4.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4800亿美元。
香港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关键节点。香港是东盟与中国内地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港,两地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二○二四年超6208亿元港币。2017至2022年,香港对东盟的向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由4350 亿元港币增长至5730亿元港币。2022年,东盟为香港向外直接投资第三大目的地。2023年,东盟为香港第六大外来投资来源地,东盟对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达4528亿元港币。2017至2023 年,母公司位于东盟的香港办事处数量由586间上升至648间。
面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香港可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成为功能更全面、角色更主动的“战略赋能者”和“资源整合者”,从而更好的实现其“超级联络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定位,为中国—东盟的深度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一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升级。香港作为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截至2023年底,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总值超过31万亿港元,其中64%的资金来自非香港投资者,净资金流入同比增长超过3.4倍。香港亦是亚洲区内最大的对冲基金中心和跨境财富管理中心。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持续强化股票市场、构建国际领先的债券市场及蓬勃的货币市场、促进保险业与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发展、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及推动金融科技和绿色可持续金融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报告强调要利用与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协议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并研究推动人民币与区内本币在港进行更便利的外汇报价与交易。这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处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在香港为日益增长的中国—东盟经贸活动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人民币融资方案。
二是供应链网络重构与企业“出海”平台搭建。贸易是香港经济的命脉,去年贸易额是本地生产总值的3.6倍,位列全球第三。受地缘政治演变和美国关税战影响,全球供应链网络正遭受破坏,并处于动态重构过程之中。《施政报告》提出政府会继续争取尽早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在今年成立吉隆坡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深化于东盟及周边国家的经贸推广。《施政报告》把握全球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政策。在硬件上,通过建立通达内陆的“铁海陆江”立体联运体系,并与“一带一路”地区建立“伙伴港口”关系,提升物流效率。在软件上,报告强调推动贸易数字化,例如推进“贸易单一窗口”与东盟的连接探讨,以及利用金融科技优化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流程。这些举措有利于香港巩固其国际物流枢纽地位,通过提供高增值、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服务,满足中国与东盟之间日益丰富的贸易需求。《施政报告》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办事处,包括投资推广署、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驻内地的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出海专班”),并将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以辐射开拓东南亚市场,并组织银行及中小企实地前往越南等市场考察。
充分把握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升级机遇将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动力。在新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下,香港需进一步主动创造商机,深度嵌入到内地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全链条之中,更高效地服务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大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