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促进产学融合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紫荆网

黄锦辉:促进产学融合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日期:2025-09-16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黄锦辉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有消息指特区政府将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预示香港教育与创科产业的深度融合迈出关键一步。这项计划将由跨部门协调,旨在打破学界与产业的传统壁垒,通过大学教授参与企业研发,同时邀请科技企业专家进入校园教学,将香港的学术优势转化为实质产业动能。这一举措不仅将助推本港科研成果落地,更为正在规划中的北都大学教育城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

香港作为全球唯一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学术实力毋庸置疑。然而,过往的研究成果更多停留在论文发表或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产品或服务。这种“纸上谈兵”的现象,部分源于学界与产业的脱节:大学教授较重视研究及学术著述,亦受限于教资会规章,未必会全心全意投入创业;学生则缺乏接触真实商业环境的机会,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正是针对这些痛点所作出的精准施策。

打造香港成产学研枢纽

特区政府宜邀请如微软、腾讯等科企巨头的研究工程师来港参与计划。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前沿研发部门,更能将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接触行业最新动态。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也为企业提供新鲜思维与潜在人才,形成双赢局面。同时,教授参与企业研发,需享有“松绑措施”,例如在项目申请与服务时间上提供弹性,才能真正鼓励学术人才投身产业实践。

“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空间载体与政策配套的支援。特区政府在北都区划出三幅用地发展教育城,标志着香港高等教育与创科产业的空间布局进入新阶段。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定位不仅是传统校园的扩展,更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场,将以产业导向为核心,支援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配合国家发展战略。

在规划阶段,“北都统筹办”应积极邀请学界参与设计,确保硬件建设与软性政策(如人才流动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无缝衔接。本地大学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已在内地建立校园,积累跨境合作经验。北都大学教育城可借鉴这些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与产业联动,强化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效应。例如深港两地校园的师生交流可延伸至北都区,结合企业研发需求,形成“教学—研究—产业化”的闭环。

发展高端专业服务

产学融合的深化,必将带动科研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交易的需求增长。北都区中的元朗、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将与前海合作区对接,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中心。这区域应规划为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贸易枢纽,提供法律、调解仲裁、保险、会计等支援服务,形成完整的创科生态系统。

当大学教授与企业共同研发的项目产出专利,市场化的交易流程需专业服务辅助。北都区可打造“知识产权贸易平台”,吸引国际机构落户,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区域创新枢纽的地位。特区政府需同步完善相关法规,例如简化专利申请程序、提供税务优惠,并加强与内地及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衔接。

“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与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协同推进,代表香港正从传统的金融与服务业主导,向创新科技驱动的经济模式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香港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战略选择。通过促进学界与产业的深度合作,香港有望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让创新科技、人才与资金紧密结合。

然而,成功与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特区政府的执行力,包括跨部门协调与资源投放的效率;二是学界与商界的观念转变,需打破“象牙塔”思维,拥抱开放创新。社会都期待特区政府能落实具体时间表与指标推行“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让北都大学教育城成为香港创科教育的灯塔,照亮产学融合的未来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李家超冀施政报告在立法会充分讨论并得到议员支持
【2025施政报告】香港建黄金清算系统 政府参与添信心
陈茂波:减息属利好消息
在香港遇见三星堆,这场VR特展带你沉浸式穿越古蜀秘境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