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博然
9 月 17 日,行政长官发表以 “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题的施政报告,在香港“由治及兴”阶段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擘画清晰蓝图。这份报告既立足香港实际,又紧扣国家战略,既彰显了特区政府“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坚定决心,更凝聚了全社会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我深感这份报告既是“任务书”,更是 “动员令”,尤其在 “促经济” 与“惠民生”两大核心领域,处处体现著“以民为本、以发展为要”的施政智慧。
促经济:锚定新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香港繁荣离不开经济活力,施政报告以“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给出三大关键方向:
北部都会区提速成新引擎。报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牵头的 “北都发展委员会”,以“拆墙松绑”简化流程 ——“分阶段开发”吸引企业,“按实补价”降低企业压力,更明确 2026 年洪水桥大学城土地供应、2034 年北环线开通,推动港深西部铁路对接前海,这既能打通“港深创新走廊”,更能让香港的科研、人才优势与深圳及湾区的产业、市场优势深度融合,为青年创业、企业扩产提供广阔空间。
产业革新精准补短板。围绕 AI 、数据科学、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出“组合拳”,既抓“顶层设计”,也重“落地实效”。比如设“AI 效能提升组” 、投30 亿“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筹10 亿建“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2026 年成立“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管中心”,优化“1+” 新药审批,透过河套平台实现港深同步临床试验。这正契合特区政府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初衷,未来香港完全有条件成为亚太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高地”。
深化融入国家抓大机遇。报告提出“引进来 + 走出去”并重,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推动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的“超级平臺”。如金管局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设立 10 亿美元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出海”;港深机场协作、跨境数据验证平臺,进一步深化大湾区“软联通”,释放经济协同效应。
惠民生:织密保障网,筑牢香港市民幸福感
“发展为民生”,施政报告将民生作为重点,聚焦住房、医疗、养老、劳工等市民关切领域:
住房破局圆“安居梦”。住房是香港民生的 “头等大事”,报告提出 2026-27 年度起五年公营房屋建屋量达 18.9 万套(较本届初增 80%),公屋综合轮候时间从 6.1 年缩短至 5.1 年,明年向 4.5 年迈进;3 万套 “简约公屋” 年底启用 1 万套,余下 2 万套一年半内落成,切实缓解基层家庭的居住困境。同时调居屋绿白表配额至 50:50、增“白居二”至 7000 个、减转售限制至 10 年,形成“租购并举”体系,给基层吃“定心丸”。
医疗养老提质强保障。医疗方面,报告提出外科专科轮候减 10% ,设高流量白内障手术中心,推 AI 助诊疗;筹建第三所医学院,香港中医医院年底分阶段启用。养老方面,增 4000 张“长者社区照顾券”、700 个资助宿位,更推“大湾区养老试验计划”—— 合资格长者赴粤养老每月获 5000 元资助,满足长者 “落叶归根”需求。
劳工关爱升温显温情。报告坚持“本地劳工优先”,延长输入侍应生、初级厨师的本地招聘时间至 6 周,严格 2:1 的人手比例,革新再培训局、优化“再就业津贴计划”,帮助劳工提升技能、适应转型。更落地法定最低工资“一年一检”,2026 年首推标准,让基层劳工共享发展成果;增 6 个社区客厅服务 “㓥房” 户,优化非华语学生支持,推动“宠物友善”场景 —— 这些措施覆盖了弱势社群、少数族裔、家庭等不同群体,让香港这座国际都市更具包容性。
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是向全社会发出“同心共建邀请函”,更是香港迈向“由治及兴”新征程的“冲锋号”。未来,港岛联将持续凝聚街坊商户共识,专业人才协会专业落区服务;港区政协委员群体更将积极搭建港深协作纽带,推动香港与内地深化交流融合,让香港更好依托祖国、联通世界。香港的成功,从来靠的是一代代香港人“改革变通、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蓝图已绘就,只要我们锚定“拼经济、惠民生”的核心目标,以实干作答、以担当成事,就一定能让“东方之珠”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香港经济更繁荣、市民生活更幸福!
(作者系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