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 IASP)将每年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自杀这公共卫生议题的关注,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2024至2026年活动的主题为「改变对自杀的叙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希望改变社会对谈论自杀的忌讳,鼓励大众以开放包容、支持的态度面对和谈论自杀问题,打破沉默、消除误解,鼓励有需要人士及早求助。
现今资讯发达,公众常有机会在线上线下接触和谈论自杀事件。部分民众误以为直接与人谈论自杀,会诱发或促使其他人自杀。
然而,研究显示,直接询问和讨论有关自杀问题,并不会增加自杀意念或行为的风险。相反,关怀且坦诚的对话能帮助当事人抒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带来希望与转机。
适当叙述自杀有助减少偏见及预防悲剧,我们可依循下列原则讨论和看待相关资讯:
- 留意对自身的影响:若觉察到自己受到过度影响,应停止浏览相关资讯,保障自己。
- 使用中性用词如实叙述:例如以「自杀身亡」取代「成功自杀」,不使用有批判或标签色彩的用词。
- 传递正面讯息:鼓励积极面对问题,分享复原经历及他人的善意行动。
- 鼓励求助:提供相关支援资讯,协助当事人寻求专业帮助。
同时,亦要注意:
- 避免过度简化归因或随意评论、转载自杀新闻资讯。
- 避免夸大或过度渲染,如用煽情的字眼、标题、图片、影像或遗书,以减少对他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避免披露姓名、照片、住址等可辨识身份的资料,保护个人隐私。
- 避免详述自杀细节:如方法、工具、现场或过程,以防诱发模仿行为。
- 避免美化自杀:如浪漫化、英雄化,或将自杀看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成年子女有时会接触和谈论自杀事件。父母抱持开放态度去关怀子女,鼓励他们表达对于自杀的感受和想法,同时耐心聆听,避免随意评论个别事件;提醒子女遇上问题,可以向父母、师长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协助。
家长如有疑虑,也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求教师、社工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协助,切勿忽视子女或他人透露的自杀意念,并持续保持警觉。
借着世界预防自杀日,希望大家多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倾听与支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内心感受,并于需要时寻求专业协助。
更多详情,可浏览:https://www.shallwetalk.hk/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