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纬纹:爱国教育基地力助香港青少年筑牢根魂-紫荆网

纪纬纹:爱国教育基地力助香港青少年筑牢根魂

日期:2025-08-2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文|纪纬纹

“认识不足导致误解与偏见,进而引发对抗与冲突;通过认识促进认同与信任,方能加强协作与融合!”这是笔者过往讲稿中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在港英时期成长、如今投身教育的工作者,笔者深切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沉重现实。在回归后的一段岁月里,香港社会长期未能建立系统性的国民教育,导致年轻一代不仅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认知近乎空白,更被别有用心的错误讯息所影响。这种教育上的真空造成了身份认同的模糊,更为一系列社会矛盾埋下伏笔。我们所目睹部分青少年参与暴力事件、人际关系撕裂、对社会失去信任等各种问题,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可追溯至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缺失。

而今,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立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一种象征,标志着特区政府在国民教育领域的决心与行动,同时体现中央对特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香港青少年的关怀和殷切期望。该基地的成立,回应了社会对重建国家认同的迫切需求,也为破解香港深层次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从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基地”至少能发挥两大关键作用。

首先,有助于改变香港长期存在的“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这种无根意识,以及将外国文化盲目视为精神归属的倾向。有些港英时代成长的青少年,习惯将日本等国家称为“乡下”。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漠视与疏离。更严重的是,外部势力长期利用香港社会这种身份认同的真空,透过媒体、文化产品乃至资助非政府组织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鼓吹分离主义与对抗思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展示、讲座和体验等系统性工作,让年轻人更全面认识国情、国家历史与文化,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有根亦有魂”的价值内涵。它帮助青少年建立一种足以自豪的中国人身份认同,使他们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更加自信地发挥所长,而不是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

其次,通过组织青少年亲身前往内地交流体验,能切实促进两地青少年之间的情感连结与相互理解。许多香港青少年对“一国两制”和国家发展现状的认知,仅停留在媒体报道或片面言论上,缺乏亲身体验。这种距离感容易滋生误解甚至敌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提供了直接接触内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机会,让香港青少年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动态,不仅有助建立两地青年的情感共同体,更能帮助香港青少年深入理解“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 ——“一国”是“两制”的根本前提。只有认同国家主体,香港的独特地位与繁荣稳定才能获得根本保障。

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也是“一国两制”事业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培养他们不仅具备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更拥有服务香港、贡献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爱国教育并非强制灌输,而是启发与引导,让青少年在了解国家历史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自发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和谐稳定,青少年也才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过程中找到个人成长与贡献社会的平衡点。

推动香港特区的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关系到香港社会能否从根源上化解矛盾、重建信任,也关系到“一国两制”事业的行稳致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立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仍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套完整而深入的国民教育体系。唯有让年轻一代真正认识国家、认同国家,香港才能在新时代中找准定位,携手国家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晨 校对:梅肯 监制:张晶晶
许正宇:内地与香港樽装水品质皆达标 不存在质素不同情况
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玉溪-万象)实现双向开行
香港芭蕾舞团《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国首演
陈茂波:深化香港中东交流 开拓合作新机遇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