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堕电骗激增 港岛两月55宗呃3900万

港漂堕电骗激增 港岛两月55宗呃3900万

日期:2024-11-23 来源:港纸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年本港「假冒官员」、「假冒客服」的骗案猖獗,来港读书的港漂学生往往成为中招的受骗群体。港岛总区在今年九月开学至十一月初,就已经接获55宗涉及假冒官员诈骗内地生的案件,损失金额达3,900万元,最大一宗更高达350万。

112309

假冒内地公安 伪造制服拘捕

令其中一宗个案的主角为18岁从内地来港就读的大一学生阿聪(化名)。阿聪上月初收到自称东莞公安的视像通话,声称他涉及一宗刑事案件,他已被限制出入境香港,要求他每日透过电话向他们报到及跟随指示以自证清白。阿聪当时见到对方自制的所谓拘捕令及起诉书,以及身穿公安制服,便信以为真。

112310

骗徒之后要求阿聪转移至不同宾馆匿藏,以及拍摄被禁锢相片和求饶视频作「查案」用途,更勒令他交出微信的账号与密码以保障自身安全,并断绝与外界的通讯,亦不可将事情告诉亲友。其间虽然有室友提醒他这可能是骗徒陷阱,但由于对方一直无要求他支付任何金钱,阿聪对骗徒的威吓深信不疑,打消了室友的关心而错失脱险良机。阿聪其后更被要求自备粮食及日用品前往西贡郊区匿藏数日,以配合所谓「收网」行动,骗徒亦透过其微信,向阿聪的父亲传送儿子被禁锢相片及求饶视频,并勒索600万港元。阿聪的父母当时非常害怕,亦无法与儿子联络,但父亲意识到可能是诈骗,于是委托香港的亲戚报警,并立即到香港与警方联络,最终在48小时内及时救出儿子,阿聪平安无事,亦无蒙受金钱损失。骗徒与阿聪在这短短三周内完全没有线下接触,案件仍在调查中,暂未有人被捕。

损失最大案件涉款350万元

除了阿聪的个案,在55宗港漂学生堕「假冒官员」骗案中,损失最大的一名港漂学生被骗350万元港币。他被冒充内地执法人员的骗徒指控涉及内地刑事案件,要求他提供网上银行密码等银行户口资料配合调查,他其后发现银行户口内的350万元被分多次提走。警方指出,现时骗徒会不惜工本制作像真度极高道具,如公安制服及拘捕令等,目的是令市民信以为真。警方醒市民,当收到骗徒来电要保持镇定,如有怀疑,致电警方防骗易热线18222及下载防骗伺服app「scameter+」,了解更多防骗资讯。

警方联手学校加强宣传

根据警方统计,去年共有170名内地来港学生堕入「假冒官员」骗案,占总受害人数的74%。今年上半年,香港共有481宗「假冒官员」骗案,当中96名受害人为内地来港学生(占19.9%),损失金额为8,800万元。

112311
112312

案发趋势显示,九月及十月是「港漂」误堕「假冒官员」骗案的高危期。今年八月开始,警方反诈骗协调中心联同金管局及银行业界,推出针对内地来港学生的「自保锦囊」防骗措施,由前线银行职员向办理银行开户的「港漂」派发及讲解锦囊内容,协调中心亦会于「防骗月」在各区派发锦囊,提升「港漂」及公众的防骗意识。今年九月二十九日,港岛总区在警察总部演讲厅举办「防骗盾计划之港漂警讯」,与300多位来自全港各大专院校的老师和内地在港大学生分享防骗资讯。警务处行动处处长陈东当时致辞时表示,警方关注内地大学生受骗案件,会积极收集情报、主动打击骗案、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广防骗讯息。反诈骗电话小贴士1/小心「+852」来电:流动电话所显示的来电号码的前方如带有「+」号,即表示有关电话源自香港境外。如接到「+852」字头的陌生来电,即表示该来电是假扮本地来电。2/查证真确性:即使有陌生人能道出你的个人资料,例如全名、身份证号码或出生日期等,亦不足以证实该陌生人的真实身份,大家可联络相关机构查证。3/提高警觉:切勿随意披露任何个人资料,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帐户号码和密码、信用卡资料等。4/小心连结:切勿开启可疑电邮或短讯内的连结或附件。

港漂点睇

满小姐(岭南大学研究生):学校须加强反诈骗教育

112313

我曾经接到10次左右的诈骗电话,对方都是以香港海关的名义向我询问问题,如果不是同学提醒,我可能已经上当了。我一直以为诈骗只会出现在网络或者电视上,没想到竟然离我这么近。我认为自己没有被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学校老师的口头提醒。学院有时候会发邮件和组织讲座提醒我们,但我不时会漏看邮件,或者是上课时间与讲座时间相撞就错过了。我认为学校应该在多个时间节点让老师面对面提醒学生警惕电信诈骗,并且和学生详细说明之前有什么案例,加深大家的印象,防止被骗。

黄先生(摄影师):要致力为受害者追回损失

112314

首先,我认为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做得不是很到位,把过多资源投放在「宣传防诈」方面,而没有加强帮助受害者讨回损失。其次,内地的学生对香港的制度框架不是很熟悉。香港和内地属于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很多骗案是冒充内地的公安、内地政府官员,但很多内地同学都不知道,内地的公安在香港没有执法权,有执法权的只有香港政府和警察,大家就这么稀里糊涂被骗了。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大量反诈骗的宣传缺少了这方面科普,希望政府能够做足工作,防止更多人踩雷。

Judy(金融从业者):警方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112315

我经常接到假冒入境处的电话,初时还心存疑惑,我的证件怎会出问题?但当我与身边的朋友、同事每周都接到此类电话时,我意识到这是骗局。虽然被骗的故事常有所闻,但鲜有听说警方能帮受害者追回损失。我恳请警方更专注于追赃,以慰藉受害者。同时,警方也要提醒新来港的学生们,切勿轻信「馅饼从天降」的谎言,以及加强公民信息保护。我们的电话号码究竟是如何泄露的,至今仍是个谜。

卢先生(艺术老师):提供更便捷的求助渠道

112316

我遇到这些情况时,会直接把电话挂断。但我仍然希望学校可以利用校园Facebook、IG、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防骗知识和案例警示,让港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反诈信息。香港警方也要加大反诈宣传,可以考虑重点宣传专门的反诈应用程序或热线电话,为内地学生提供便捷的求助渠道。当他们遇到可疑情况时,可以及时咨询或报警,避免上当受骗。内地学生来港前也应主动了解香港的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来源:《港纸》

来源:港纸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梅肯 校对:周默 监制:连振海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