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纸风行的年代,经营报纸档有如印银纸,可以养活一家人。但随著互联网的兴起、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纸媒的没落,报贩风光不再!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的“泉记书报”第二代谭颜萍(萍姐),除了继承父亲衣钵,还因此认识现在的丈夫,事业爱情两得意。

父亲一手创立养活一家七口
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45号侧的“泉记”,由萍姐爸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早出晚归的父母,靠这小小的报纸档养活一家七口,萍姐在五兄弟姊妹(子子女女子)中,排行第四。“我后生的时候经常都会出来帮(父母)手,后来出来社会做嘢,也是如此。随著父母因长年日晒雨淋,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我又系五兄弟姊妹中读书最差果个,阿爸阿妈于是话:‘烂船都有三分钉,返来帮手啦。’萍姐于是在1990年全面接手“泉记”,那时她只有25岁。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是香港报纸档最鼎盛时期,当时报摊遍布大街小巷,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个时期,香港的报业发展蓬勃,报纸档不仅卖报纸,还售卖各种杂志、漫画等,是重要的资讯和娱乐来源。至八十至九十年代,迎来香港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九十年代全港共有2,500个报纸档,但目前仅剩100多档。
因应城市发展前后搬迁三次

“冇计啦,大势所趋!”目睹行业兴衰的萍姐无奈说,“以前一个报纸档闲闲哋值一百万,而家根本冇人吼!”早年香港经济急速发展,中环高楼大厦不断涌现,而且不断易手或拆迁重建,“泉记”也受此影响,在现址附近先后搬了三次。贩商牌照上的登记号码明明是皇后大道中145号,但被业主嫌阻街,现被安置在大厦旁的巷子,即145号侧,机利文新街的巷口。早年风光时,泉记附近有四到五家报纸档,但现在仅剩其一家。报纸档常见于人流多的街道和酒楼门口等。早在1990年前,当局只允许报纸档售卖报纸、杂志、期刊和书籍;1990年后,新增八项物品,包括打火机、纸巾、香口胶、香烟、糖果、凉果、电池和原子笔;2009年,再度增加樽装蒸馏水、小饰物、利是封和流动电话储值卡四项内容。事隔16年,报纸档准售物品至今未再放宽。
继承衣钵35年与丈夫同进退

由爸爸手上继承衣钵35年的萍姐,除了感恩由爸爸创立的“泉记”至今尚存外,另一大收获莫过于认识现任丈夫。“佢喺隔壁大厦返工,系朋友介绍认识。”谈到丈夫,萍姐面露丝丝笑容,并说丈夫的工作比较轻松自由,每日都会抽时间帮她“睇一阵档”,让其抖抖气。面对报纸档生意前景黯淡,现年60岁的萍姐说,未来一切随缘,只要她和丈夫任何一个身体状况差,就会把报贩牌交回政府,不作他想。目前,帮衬“泉记”的主要是买饮品的年轻熟客和游客,买报纸或杂志的熟客所剩无几。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