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表示,本财政年度首六个月(即2025年4月至9月),香港股票印花税收入达约440亿元,按年大增1.43倍,相当于上一财政年度全年收入的近85%。与此同时,整体与股票及物业相关的印花税合计已达536亿元,占本年度预算印花税税收的79%。数字反映特区政府近年推动金融市场改革的政策初见成效,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入强劲动力。金融业兴旺所带来的收入,可以减少特区政府财政压力,从而有更多资源发展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达到产业升级转型和多元化的目的,增加整体经济的抗逆能力。
金融业作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本地生产总值逾两成,其蓬勃畅旺直接关乎整体经济表现与公共财政健康。当前股市活跃所带来的可观税收增长,正是“以金融促发展”战略的具体成果。更重要的是,这种财政收入的提升并非短期泡沫,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远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从深化“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上市制度,到大力发展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市场,皆展现出特区政府主动引导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首三季香港新股集资额突破1,800亿港元,同比上升逾两倍,全球排名跃居首位。同期共有69家新公司上市,港交所待审上市申请更接近300宗,显示市场对香港资本平台的信心持续增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赴港上市企业具备国际化业务布局,平均海外收入占比达五成,证明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正进一步强化:既吸引内地企业透过香港走向世界,亦成功汇聚东南亚、中东乃至欧美等地的发行人来港融资。这种双向流通的资本格局,正是“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的最佳体现。
在此过程中,政府推动的多项制度改革发挥关键作用。例如,放宽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的门槛,容许采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财报标准,并设立过渡期安排,大幅降低合规成本。这些措施有效扩阔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与竞争力,使不同规模、结构与背景的企业均能找到适合的融资路径。证监会与港交所正积极跟进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的各项措施,按“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研究进一步优化同股不同权制度、深化创业板市场改革。
与此同时,ETF市场的蓬勃发展亦成为亮点。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ETF资产管理规模达6,254亿港元,首三季平均每日成交额较去年全年平均暴升113%,创下历史新高。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从亚洲首只沙特ETF、虚拟资产现货ETF,到伊斯兰债券ETF和跨境上市的全球大型ETF纷纷落户,展现出香港作为亚洲领先ETF枢纽的地位日益稳固。这不仅丰富了投资者选择,也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市场复苏带来的税收增长至关重要。根据最新数据,本年度首五个月财政赤字为676亿港元,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公共开支压力不减的背景下,股票印花税收入的显著增加,为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缓冲空间。这意味着政府有更多资源投入创新科技、人才培育与产业多元化等长远发展项目,而非仅仅应付日常开支。政府藉金融收益所得之收入,可反哺科技研发、基建建设与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香港整体竞争力。如此形成“金融繁荣、财政改善、支持新兴产业、经济多元、吸引更多资金”的正向循环,有助增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